原标题:重大项目计划投资增长高于以往 基建投资增速或将继续改善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有迹象显示,今年重大项目计划投资增长明显高于以往,项目储备较为充足,当前实际开工情况较好。

据开源证券统计显示,截至8月31日,22个省市公布的重大项目当年计划投资规模达9.1万亿元、全部投资规模超52万亿元,可比口径的17个省市当年计划投资规模达7.3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4.9%,已公布储备项目的省市,储备项目数量占当前重大项目比重大多超过20%;部分公布开工情况的省市,重大项目开工率均超过60%。而在业界看来,重大项目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就此,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恢复较快,以两年平均增速衡量,已修复到2019年同期八成左右。下半年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需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特别要更好发挥重大项目的‘压舱石’作用,而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仍需财政加码发力。”

产业项目数量居多

重大项目主要投向哪些领域?据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向记者介绍,“重大项目以产业项目数量居多,民生、新能源等推进加快,基建聚焦交通运输等。”

据开源证券统计显示,从重大项目类型来看,产业项目数量占比最大、达47.3%,民生与社会事业项目占比较2020年提升超8个百分点至23.2%,能源项目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而基建项目占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至16.1%。其中,能源项目中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相关项目增多,基建以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铁路等交通运输项目居多。

记者注意到,基建投资在8月呈现触底的迹象。数据显示,前8月基建投资增速由4.6%回落至2.9%,两年平均增速由0.9%回落至0.2%。其中,8月单月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由-1.7%微幅回升至-1.6%,初步表现出止跌迹象。此外,此前公布的8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3个百分点至60.5%,再度回到高景气区间,显示建筑业景气度回升。

赵伟还表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等多点推进,东部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西部侧重本地传统产业升级等。

“产业项目可分为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其中,上海、江苏、广东等东部地区,聚焦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西部在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同时,也注重本地传统产业升级,例如贵州烟酒制造、云南电解铝产业、川渝旅游业等。”赵伟说。

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

从最新出炉的8月数据来看,经济表现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疫情扰动: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两年平均增长5.4%,比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两年平均增长1.5%,比7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4.0%,比1-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就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9月15日答记者问时表示,“8月份,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汛情冲击等影响,同时还有上年同期基数抬升的因素,8月份主要的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是从累计来看,主要指标还是保持了较快增长。”

而在受访专家看来,重大项目投资将有效地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

王军告诉记者,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与之相适应的资本积累尚未完成,要求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率。特别是,为对冲疫情冲击下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重大工程建设仍然非常有必要。同时,增加投资不仅能带动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还可为消费的长期持续增长夯实基础,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因此,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尤其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施“双碳”战略的投资。

王军还对记者指出,“重点建设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竞争的重大关键性、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将有效地发挥重大项目的‘压舱石’作用,兼具补短板、强基础、防风险、惠民生和稳就业、稳增长的重要意义和多重功效,对于稳定经济增速、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赵伟也认为,在政策支持、项目质量等保障下,重大项目投资完成情况多较好,或对中短期需求形成一定支撑。重大项目多会获得各地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奖励、信贷支持、用地保障、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等;较高的准入标准,也保障了项目质量、开工建设落地等,使得项目完成多较好。

“从部分地区公布的完成情况来看,过去几年重大项目投资实际完成额,均超过计划投资规模,完成倍数最高接近1.3倍。”赵伟说。

值得注意,基建投资告别传统逆周期调节角色。

赵伟表示,跨周期调节下,政策注重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加大结构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等。重大项目结构,透露的政策调结构思路清晰,产业项目的推进,基本沿着“十四五”规划思路,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投入加大,提升居住生活环境;基建投资告别传统逆周期调节角色,聚焦跨区域交通、新能源发电等。

未来仍需要财政发力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在王军看来,财政政策在上半年稳增长压力不大、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以及财政部加强专项债管理的背景下,利率债发行变得异常滞后,特别是地方债,新增专项债发行速度为近三年同期最慢。为此,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财政调控应充分发挥拾遗补漏的作用。

“下半年仍需要财政发力,应适当加快财政支出力度和节奏,确保完成全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任务,为全年国内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弹药储备,以支撑地方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支撑重大项目投资。”王军还建议。

民生银行高级宏观研究员王静文也表示,截至8月末,新增地方债和新增专项债分别留有17913亿元和16346亿元额度等待发行,预计后续发行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不排除明年的专项债前置到两会前发行。与之配合,货币政策也会逐渐向“稳信用”乃至“宽信用”阶段过渡。

王静文还预计,未来基建投资会有反弹,但仍然是“托而不举”的状态。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持类似看法,“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逐步加快、项目储备成熟,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继续小幅改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