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团圆的中秋节

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是如何度过的?

他们会有什么活动?

能和亲人团聚吗?

北京新闻广播《警法在线》节目主持人丹青曾百余次进入监狱采访,还感受过大墙里的年味儿,12年前的中秋节她走进北京市监狱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节。

2009年中秋节适逢新中国60周年华诞,北京市监狱方面特别组织了国庆·中秋文艺演出活动,表演者以狱中的服刑人员为主,丹青还为文艺班邀请来武警文工团的编舞老师帮他们编排舞蹈《红旗颂》。

“每年各个监狱都会在重大节日为服刑人员安排不同的主题活动,包括演出,这也是为了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丹青介绍,北京市监狱关押的都是男性犯罪人员,其中有一些人喜欢文艺表演或者有这方面的才能,经选拔后进入文艺班,狱中的演出任务基本上都由文艺班担负。

那天,文艺演出在北京市监狱大礼堂举行,监狱局的相关领导也来到现场,对狱警们和服刑人员表示节日祝福,同时勉励服刑人员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舞台大幕拉开,文艺演出开始。男女两位狱警担任主持,节目形式还挺丰富。第一个节目是器乐合奏,萨克斯、短号、吉他、电子琴……8名服刑人员演奏了乐曲《我爱你中国》。接着是男声独唱《回家》,还有舞蹈《重头再来》、诗乐舞《大墙内外》、诗朗诵等。“舞蹈编排特别漂亮,演员的演出服是特别设计的,整个舞台的布景、音响都是准专业的。”丹青介绍,尤其是压轴的原创舞蹈《红旗颂》,编排和表演水平都很高,可以说达到北京监管历史上的天花板了。

在台下观看演出的除了监狱中的几百名服刑人员,还有部分服刑人员家属,大家全神贯注地欣赏节目,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丹青注意到,一些家属被演员的表演打动,看到《回家》《大墙内外》节目的时候不停地抹着眼泪。“他们是触景生情吧。对于服刑人员家属来说,甭管犯了多大的罪,他们还是自己的亲人,在中秋这种节日,更多了几分思念,那种感受别的人是很难体会的。”丹青感叹道。

演出结束后,礼堂里的灯光重新亮起,团聚时间到了,一些服刑人员得以与亲人零距离相聚。“平常的日子,家属可以定期去监狱探望服刑人员,但都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双方隔着玻璃通话。而这一次,服刑人员可以和亲人拥抱。”

丹青说,那天前来探望服刑人员的有他们的妻子、父母、孩子,还有一个女孩是以女朋友的身份去的。“女孩长得浓眉大眼,等了狱中的男友七八年。”丹青记得,有一位父亲不停地抚摸着儿子的后背,他哭着说已经有两年没有这样摸过孩子了。

丹青采访服刑人员

拥抱过后,家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望着对方,手紧紧拉着,一直不舍得松开,不少人眼里还充盈着泪水。丹青本想上前采访,但被礼貌地拒绝,“他们团聚的时间有限,我也就不好打扰他们。”丹青站在附近,听到服刑人员关切地问询家人的近况,家属们说着家事,也叮嘱对方“好好改造,早点回家”,这是丹青听到的家属们说的最多的八个字。

“那天演出前,还播放了一段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的视频录像。”丹青说,通过这次活动,家属们对服刑人员的狱中生活也有了更多的直观了解。丹青介绍,中秋节,大墙里虽然没有像春节时那般热闹更有节日气氛,但服刑人员的伙食有改善,也能吃到月饼。

在监舍筒道,狱警向丹青介绍服刑人员的绘画作品

那天的采访,让多年做法制节目的丹青感受颇深。她说,文艺演出不仅体现了监管特色,也是一种改造手段,通过文化启迪对服刑人员起到一种教育作用。请家属进到监狱参与这种活动,让他们看到服刑人员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对服刑人员也是有好处的。这种人性化的活动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失去自由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自由真的是拿钱都买不来的,当你失去自由以后,才知道它是最珍贵的。”丹青感慨地说,有些人服刑结束以后回到家,父亲或母亲,有的甚至是双亲都已经不在了,“本想着出狱后好好孝敬父母,但连端个水的机会都没有了,那种愧疚无以表达、没法弥补,唯有在父母亲的遗像前长跪不起……”

作者:陈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