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ETF年內發行規模超1400億 細分賽道成主流馬太效應明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     在結構性行情突出和被動投資理念的普及下,場內指數型基金髮行數量也迭創新高。 

截至9月23日,今年以來ETF發行規模合計1409.8億元,大幅超過去年全年的發行規模;新發行產品256只,數量爲歷年之最。不過馬太效應明顯,新發ETF既有首發規模超70億的品種,也有爲成立苦苦掙扎的產品,總體來看,平均首發規模降至5.51億元,爲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寬基指數沒落細分行業崛起

結構性行情此起彼伏,ETF發行大爆炸,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截至9月23日,今年以來ETF發行規模合計1409.8億元,新發行產品256只,規模和數量雙雙創出歷史新高。

在數量大增的同時,細分行業ETF代替傳統的寬基指數成爲主流, 從主題來看,排在前10位的主題有新基建、雲計算、線上消費、智能汽車、ESG、港股通、消費電子、創新藥、細分化工等。此外環境保護,低碳等概念近期有接力的跡象,如易方達長江保護ETF於9月22日發行,易方達長江保護ETF跟蹤 “中證長江保護主題指數”。據悉“中證長江保護主題指數”是從滬港深三地市場,選取100只致力於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受益於長江保護的上市公司爲樣本,着重環保產業、基礎配套、產業升級三大類別。包括:長江流域環保設備、環保服務和環保工程類上市公司股票50只;以長江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爲目標,提供清潔能源、港口交運、園區運營等重要基礎設施配套的上市公司股票20只;在長江流域開展電子芯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股票30只。

光大證券研究所的研報分析表示,我國ETF市場呈現四大特徵:傳統寬基漸顯頹勢,新興指數倍受青睞;行業主題漸成主流,賽道擁擠難以避免;海外備受歡迎的Smart Beta規模較小,認可度仍待提升;滬港深ETF助力跨境型產品飛速發展。

不過ETF發行馬太效應明顯,今年首發規模既有過70億的“大塊頭”,但是發行規模不足5億元的ETF也達到了187只,佔比超過73%。平均首發規模降至5.51億元,爲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頭部基金公司賺得盆滿鉢滿,而中小基金公司則在苦苦掙扎。

8成ETF出現縮水

此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則是ETF規模縮水,光大證券對比首發規模與基金成立半年後的規模發現,81.04%的ETF存在規模縮減情況,發行後平均規模縮減程度爲43.48%。比起發行規模更大的ETF,首發規模不高於5億元的ETF,更容易變成“迷你基”。隨着ETF平均發行份額不斷下降,新發行ETF越容易變爲迷你基金。

光大證券表示,ETF若要贏得較高的市場份額,基金公司或作戰略性佈局安排、提早發行,或趕在產品風口前夕搶灘登陸,憑藉較高的首發規模爭奪市場份額。不過市場千變萬化,監管部門審批程序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基金公司普遍採取搶先發行的產品策略,提早發行各種長遠期發展走勢向好的ETF。

ETF規模的變化,也導致基金公司排名的變化。天風證券的數據顯示,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全市場ETF管理規模排名前五的基金公司分別爲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國泰基金和南方基金。華夏基金以1968.95億元的基金規模位居市場首位,並遠超第二名。易方達基金和華泰柏瑞基金在2021年上半年不斷髮力,基金規模分別增長29.36%、20.28%,反超國泰基金位列二、三名。另外,易方達基金現已成爲除華夏基金外第二家ETF基金規模過千億的ETF管理人。

易方達基金和華泰柏瑞基金市佔率的提升均離不開已有的明星產品。今年上半年,中概互聯網ETF和科創板50ETF分別爲易方達基金帶來了142.28億元和48.71億元的規模增量;華泰柏瑞旗下規模增量前三的ETF產品分別爲華泰柏瑞紅利ETF、港股通50ETF和滬深300ETF,均爲已有的支柱型產品,規模增量分別爲65.49億元、47.55億元和26.16億元。此外新發ETF也功不可沒,爲易方達基金和華泰柏瑞基金的市佔率提升續力。易方達基金旗下的新發ETF科創創業提供了超30億元的規模增量,生物科技和恒生科技30ETF均提供了超10億的規模增量。華泰柏瑞基金除規模增量TOP3的ETF爲原有產品外,其他7只ETF均爲2021年上半年的新發產品。

(作者:葉麥穗 編輯:李伊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