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察丨破局蘇錫常“東強西弱”,常州時機已至? 

2021年9月17日,江蘇常州,武進市民廣場巨大的荷花雕塑。  

長期以來,有種說法是,長三角“龍頭”城市上海一路向西輻射,經蘇州、無錫,到常州,其輻射效應遞減。

從經濟總量來看,蘇錫常三市確呈現出“東強西弱”的局面:最靠近的上海的蘇州,2020年GDP已超兩萬億,無錫正向1.5萬億進發,而距上海較遠的常州還沒到8000億元。

雖然,由於存在面積、人口等因素,“體量”並不代表蘇錫常之間的真實差距。但這些年,在強手如林的蘇南,常州確實更像是個追趕者。

不過,常州認爲,在我國打造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的新當下,城市競爭將重回產業競爭的主賽道,“常州時刻”來了。

9月23日開幕的中共常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在報告中稱,未來五年,區域競爭格局鉅變的“最大紅利在常州”,交通樞紐地位的“最大提升是常州”,新一輪發展最好的“時與勢”,聚於常州。陳金虎表示,過去,常州靠製造業贏得了“工業明星城市”稱號,未來,仍將靠產業重振雄風、再創輝煌。

常州夢想“中軸崛起”

東起上海,一路向西,經蘇州、無錫、常州和鎮江,西至江蘇省會南京。與鐵路“滬寧線”相仿的這條城市和產業帶,堪稱中國最繁忙的產業城市帶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這條東西向的城市帶上誕生了“最強縣市”崑山、“中國工業第一縣”江陰,“園區經驗”等經驗成果也是發軔於此。

滬寧線沿線城市也呈現出經濟總量自東向西的“梯度現象”:緊鄰上海的蘇州已於2020年進入GDP“兩萬億俱樂部”,無錫已超1.2萬億,而再往西,地處上海大都市圈最外圈層的常州,尚未邁過8000億門檻。在經濟大省江蘇,蘇錫常三市分別排名第一、第三和第五位。

儘管在經濟強省江蘇省內的排名不在第一梯隊,但常州的經濟總量若放在全國並不黯然——拿到外省看,常州的經濟總量可以和山東“第三城”煙臺平起平坐;在浙江可超過溫州,穩居第三;在安徽,常州GDP更是安徽“第二城”蕪湖的兩倍有餘。

在傳統語境和區域格局中,常州被貼上了上海大都市圈、蘇錫常地區的“邊緣者”和“追趕者”的標籤。但隨着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深入推進,以及高速、高鐵、過江通道等交通設施的提速完善,長三角地區,尤其是以太湖爲圓心的蘇南蘇中、浙北皖南地區的競合格局,正在迎來重新洗牌。

左右呼應上海和杭州,北向跨江連接泰州、鹽城,南下聯繫杭州,位居滬蘇浙一市兩省地理中軸的常州,將有望從競合的“邊緣”走向舞臺的“中央”。

正如陳金虎在常州黨代會報告中談到,未來五年,隨着常泰(泰州)長江大橋的建成,常州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一座承東啓西、連南接北,串聯蘇南、浙北、皖南區域聯動發展的“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呼之欲出。

常州提出,五年內將完成交通投資2000億以上,實現3小時通達全國重要城市、2小時通行江蘇全省、1小時暢行都市圈,建成東西向的南沿江城際鐵路、南北向的常泰鐵路,並儘早開工建設串聯皖南的鎮宣鐵路、直達蘇北的鹽宜鐵路,等等。

交通只是“開路先鋒”。陳金虎表示,常州將加快建設“五大中軸”,即長三角交通中軸、創新中軸、產業中軸、生態中軸、文旅中軸。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獲悉,面向“十四五”,常州正式明確“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的城市發展定位。

區域競合格局鉅變,常州將迎發展“大紅利”

陳金虎在本次黨代會報告中談到,放眼周邊,未來五年,區域競爭格局鉅變的“最大紅利在常州”。

爲何這麼說?據介紹,當前,中美博弈的焦點在科技與產業,中國正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城市競爭也重歸“產業主賽道”。

產業,正是常州的“拿手好戲”。常州製造業規模大、門類全、韌性好、開放程度高。數據顯示,常州的工業規模已突破1.3萬億。

同時,常州工業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隱形冠軍”多,配套能力強。常州擁有“隱形冠軍”企業200多家,中國工業大獎、工業強基工程項目、製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均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在這些單項的比拼上,常州甚至力壓“最強地級市”蘇州。

簡單而言,“隱形冠軍”企業的體量不算大,但在各自細分領域卻掌握着“獨門絕技”,無論是市場佔有率、利潤率,還是知識產權擁有量,都擁有在行業內的絕對話語權。

比如,在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動車組“復興號”上,從齒輪傳動系統、基礎制動裝置,再到高速列車塞拉門系統等,都有着“常州製造”的身影。

這些零部件並不像冰箱、彩電等被消費者可感可知,但在產業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國工業配套能力的體現。

把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手握多個工業“獨門絕技”後,常州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中,逐漸成爲了別人“離不開的常州”。

常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表示,常州製造,可以成爲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的“傳動軸”,“就像是居中的齒輪,(常州)可以讓要素資源的流動更加順暢”。

而這個“傳動軸”,正是靠智能製造來驅動。而這,也是常州是打造“中軸樞紐”的一大內涵要義所在。

重振城市雄風,還看產業

上世紀80年代,常州誕生了一批風靡全國的工業品,也是“初代網紅”,比如紅梅牌照相機、幸福電視機等等。1985年,常州金獅自行車曾年產超百萬輛。

陳金虎表示,過去,常州靠製造業贏得了“工業明星城市”稱號,未來仍然要靠產業重振雄風,再創城市輝煌。

和過去相比,當下的“產業賽道”上,沒有創新就沒有核心競爭力,也無法行穩致遠。常州提出,將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謀劃實施一批“最具比較優勢、最能帶動全局的重大創新舉措”。

比如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常州將繼續放大和提升自身的“專精特新”特質,落實攻關任務“揭榜掛帥”、“賽馬”機制,以突破“卡脖子”難題,創造更多“撒手鐧”絕技,形成更多“行業領先”和“不可替代”。

常州設立了400億元的政府科創資金,並帶動各類社會資本形成2000億元創新投入,目標是五年集聚1000家資本機構、投資100家上市公司,爲科技創新注入金融活水。

未來5年,也就是到2025年,常州希望“專精特新”示範企業能達到300家以上,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倍增。

同時,針對被詬病產業“有高原無高峯”的問題,常州擬培育壯大一批貢獻份額大、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百億元以上工業企業(集團)累計突破30家。

用陳金虎的話說,常州要形成“既有大象軍團、也有螞蟻雄兵”的企業矩陣:精心培育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培育2~3個產值超三千億元的地標產業,支撐常州工業規模總量早日突破兩萬億元。

同時,常州的目標是五年內地區生產總值能突破1萬億元,躋身“萬億俱樂部”。

在常州決策層看來,未來五年是常州乘勢而上、贏得新一輪發展機遇的關鍵五年。“勢能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就會噴薄而出、不可逆轉。”陳金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