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天的《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報道,我們來關注“工匠精神”。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尊崇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湧現出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他們愛國敬業、勇於奉獻,也生動詮釋着“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位於湖北武漢的我國首家綜合性橋樑博物館展廳內,存放着一套鉚釘風槍,斑駁點點的金屬鏽跡承載着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記憶。

1955年9月,作爲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項目的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動工,最高峯時有2萬名建設者並肩奮戰。在這裏,我國首次進行了鋼樑懸臂架設,上千根鋼樑需要上百萬顆鉚釘來鉚合,全部靠工人們手工完成。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顆顆小小的鉚釘見證着中國建設者們對“工匠精神”的精心守護和極致追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中國工匠們開創和書寫着中國製造的奇蹟。上世紀60年代初,“鐵人”王進喜率領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不僅改進了遊動滑車加快鑽井速度,還鑽研出控制井斜的“填滿式鑽井法”,大大提高了鑽井質量。

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黨支部副書記 李海洋:鐵人老隊長成天就是圍着井研究,滿身絕活,他說過,“幹工作要爲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

精益求精、一絲不苟,這是對事業發自靈魂深處的珍視與堅持,而精湛的技藝也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反覆鑽研中磨鍊出來。要用比頭髮還細的金絲連起中國最尖端雷達設備的收發組件,中國電科十四所微組裝總裝師顧春燕會用尺子反覆測量手腕抬起的高度,只爲鍵合時能讓金絲拱起的弧度一致。爲了讓手握焊接更加穩定,航天科工集團的姜濤曾用沙袋綁住雙臂,每天做至少6小時的焊接鋼板訓練。

航天科工集團貴州航天天馬有色金屬焊接班班長 姜濤:老一輩爲國奉獻,對待工作一絲不苟的這種精神深深影響着我,也讓我明白,只有練好技術,掌握高超的焊接本領,才能夠爲國奉獻,成爲一名好工人。

不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製造業,工匠始終是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精神源泉。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高鳳林謝絕外企開出的八倍年薪,破解了困擾20多年的焊接難題,讓一枚枚中國火箭映亮蒼穹;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級技師李萬君獨創一槍三焊新方法,呵護着中國復興號高鐵的筋骨;歷經5年、1500多次的嘗試,技能專家洪家光帶領團隊研發出一套成熟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一舉打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管延安和同事們築起世界首條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爲新時代的超級工程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一個個國之重器的背後,是一位位中國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和突破創新。

“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在工匠精神的激勵下,我國越來越多的產業工人和勞動者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爲中國製造、中國創造和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着源源不竭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