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企業:“試水型轉型” | 保衛財富

編者按:漲價潮起,各行業生存狀況如何;經歷疫情不斷衝擊後的產業,如何尋求生存和發展;在資源持續集中的市場中,企業如何突圍;站在宏觀政策急劇變化的風口,中國的產業正在發生哪些新的改變?透過宏觀與微觀的雙重觀察,我們製作了本期專題,尋找答案。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靜 “雙減政策下來後,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先活下來”,9月27日,周志強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周志強是一家小型教育企業的負責人。2017年開始創業,公司主營業務是爲校外機構提供與K12相關的教研服務和在線課程。去年疫情促使中小培訓機構集中向線上轉型,意外讓周志強的公司變得火爆起來,各地代理商隊伍逐步穩定,公司規模也在這一年到達階段性頂峯,從原來幾十人擴充到接近200人。

但一切隨着兩個月前雙減政策的下發開始變化。7月24日,兩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對企業經營性質到上市融資提出多項限制要求,其後教育部及各地紛紛出臺細則和落實措施。

校外機構新的一頁掀起。在去資本化、去盈利化的新形勢下,衆多教育人士及從業者認爲教培行業一個風起雲湧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周志強也沒有幸免。因所涉業務與K12學科類教學有關聯,且與機構合作產生的模式與雙減政策有衝突導致公司渠道受阻,無法繼續開展。

“原來爲校外機構提供的服務佔了公司70%的營收,現在這一塊幾乎全部砍掉”,周志強說道。

裁員、收縮企業規模、剝離和調整K12主營業務佔比,受到政策波及的周志強和以往從事校外培訓的機構一樣,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調整方向。

轉型是必須做的事情。但往哪轉?怎麼轉?即使頭部機構,也尚在摸索期。

一位在線頭部機構的管理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現階段各家正處於“斷臂求生”階段,談轉型爲時尚早。一方面,政策出臺時間太短;另一方面,K12賽道的頭部機構幾百億體量進入一個未知領域,誰敢輕易投錢?誰敢輕易投入人力?即使有,也是基於小規模的涉足和探索。

但這並不意味着,政策出臺後的時光全部用作消化期。從目前來看政策出臺兩個月後,高途教育投入了成人和職業教育賽道;新東方選擇迴歸老本行——大學生業務;好未來旗下學而思培優正式推出素質教育品牌——學而思素養中心,發力科學、編程、美育等素質課程;在線頭部企業猿輔導上線STEAM品牌“南瓜科學”;作業幫也將於近期上線素質類課程。除此之外,各家頭部機構已經或正在籌謀推出智能教育硬件項目。

教育投資人徐華在近期觀察到,目前行業內有70%的機構普遍做的是按照政策要求在週中時間段集中消化客戶以往購買的課程,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探索轉型的趨勢;有20%的機構已經退出行業,不再涉足教育領域;還有10%的機構選擇既不轉型,也不關店,而是按照國家規定想辦法轉成非盈利機構,以社區門店的形式繼續運營,這一部分主要以小機構爲主,對教育有情懷,相對來說家長也比較支持。“但上面70%的機構中後期會有多少選擇退出這一行業,或中途轉型不順宣佈倒閉還未可知,畢竟政策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和打擊是很大的”,徐華說道。

斷臂求生

周志強在政策出臺的兩個月時間裏每天都忙碌着——裁員、收縮規模、繼續找投資、調整公司的主營業務的佔比,空餘時間還要輾轉於各個酒局和同行交換信息。

周志強很忙,但員工卻很閒。由於業務暫停,大部分員工會在日常時間瀏覽網頁划水摸魚。即使這樣,他仍保留了四五十名員工。“以免新業務開展起來,再招人。”

周志強說,“以前員工和市場人員忙,是忙於具體事務。現在老闆忙,是忙着找方向。可目前一切都不定,轉型期會不會繼續出臺新的政策,涉足其他賽道再次受到強監管怎麼辦?所以現在每天在做的就是看同行、看行業、看政策。”

雙減政策下發後,政策進一步對學科類校外機構的各個細則做出明確和收緊。

9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線上和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屬於非營利性機構收費,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制定基準收費標準和浮動幅度。

由於面臨監管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即使大公司也在近期忙於裁員,剝離和縮減與學科相關的K12業務。

9月13日,新東方在線旗下的K12業務“東方優播”宣佈全面關閉線下業務方面,在本次財報出爐時,新東方表示,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採取進一步行動,包括關閉一定數量的學習中心,進行必要的裁員以維持運營。

同樣,好未來旗下學而思培優也在逐步關閉教學點。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學而思培優155個教學點只剩下53個。

上述頭部在線企業管理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目前教育企業調整的核心普遍是梳理當前公司業務,在符合目前國家政策的範圍內看看哪些項目是虧損的,哪些是盈利的?砍掉虧損和不擅長的業務,再計算公司以目前現金流能夠在保證支撐多久?養活多少員工?服務多少用戶?在這方面做調整。

據他預計,這一調整至少要持續至今年年底。並在此基礎,保留一部分非營利性質的學科類項目,剩下再嘗試轉型和試水。

多元化試水

轉型往哪裏轉?

以周志強爲例,將符合國家政策的一部分口語評測練習卡直接售賣給C端用戶,讓學生可以在課後自主訓練,原本這一業務只佔公司20%的業務,現在他計劃將其擴大至公司70%業務範圍,剩下10%,主要爲公立校提供信息化英語教學服務。

主營業務發聲變化,也讓他最近頻繁輾轉于山東等地的圖書出版機構。儘管周志強和很多機構一樣“饞涎”進校服務,但是公立校普遍對中小教育企業門檻太高,更取決於市場渠道能力,他認爲這一點上大企業更有優勢。

據經濟觀察報瞭解,進校服務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爲學校師生提供信息化服務產品,這一產品又分爲幫助學校構建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和協助學校管理的電子排課系統等,也包括爲老師減輕閱卷和學生評測產品等;另一大類主要指由當地財政出資向輔導機構購買的課後託管服務。

目前市場上前者以科大訊飛爲代表性企業。後者則在雙減背景下,正在形成一片新興的藍海市場。

一位正在幫助地方政府搭建課後服務平臺的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各地政府購買託管服務主要以素質類課程爲主。特別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當地師資、培訓力量難以應對素質類課程培訓。因此,當地政府通過建立“白名單”平臺,與當地合規的機構進行合作。這也讓不少中小教育企業看到了機會。

以他所瞭解的中部三線城市,“與當地政府合作的一些機構,課程主要涵蓋美術、音樂、武術等,由家長和學生自願選擇報名,一個班級大概40人,課程大部分費用由財政補貼,不足部分適當向家長收取10元/課時的費用。對那些財政較爲充裕的省市(區)則由當地財政直接買單。這樣既方便了家長因工作問題不能照顧子女,也豐富了孩子的課外生活”。

除此以外,在面對C端(消費者)市場中,近期教育硬件又變得火爆起來。

9月25日,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網易有道最新發布了學習硬件新品——英語聽說練習工具“有道聽力寶”。主要爲解決學生英語聽力和口語能力提升問題的新產品。近期,包括好未來、新東方、猿輔導、作業棒幾大巨頭在內,也在籌謀推出各自的智能教育硬件項目。

周志強說,各家推出智能硬件的邏輯主要在於雙減背景下機構培訓受到限制,學生在面對大量課後時間中自主評練測的需求就會上升,因此學習機、評練測軟件,甚至傳統或數字出版物也將重回學生的書桌。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1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爲343億元,預計2021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將達453億元,2024年將達近千億元。因此,智能硬件的藍海市場正在被教育企業敏銳察覺。

上述頭部機構的管理層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目前以其所知,在合規的基礎上市場上已經有不少家教育企業正在嘗試往數字化出版物方向轉型。周志強也表示,在試水這兩個月意外的發現C端用戶購買數量有了20%的提升。

周志強說:“家長和學生的需求還是有的”。

挑戰

政策調整下,一批教育企業正在試水轉型以謀求新的機會。

雙減下發後兩天內,多家頭部教育企業表示“積極擁抱變化”,並加速佈局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賽道的步伐。

6月,天津新東方培訓學校的經營範圍率先做出相應變更,變更後增加4條體育相關業務。7月,好未來旗下託管品牌“彼芯”上線。7月19日,高途集團上線新版高途APP,覆蓋語言培訓、大學生考試、財經、公考等多類職業教育。7月28日,猿輔導正式推出STEAM科學教育產品“南瓜科學”,直至近期,新東方宣佈將對現有的四六級、考研、出國考試、職業教育四大業務板塊進行課程及產品升級,未來將拓展計算機等級考試、司法考試等教育培訓項目。

儘管這些嘗試,在一些業內人士更願意把其視作“試水型轉型”——由點及面,由局部再到大範圍嘗試。“畢竟具體政策出臺時間太短”,周志強說,現在大家做的就是看不同企業的具體落地動作,然後彙總成行業的整體動態,當然最終這個行業的走向還是要看國家政策。

徐華認爲,目前從機構轉型的動作上來看,素質教育肯定是第一個考慮,比如音樂、藝術類等。第二類,就是把目前學科類項目改一改,語文改成演講口才,數學改爲思維類課程,寄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原有用戶留下來,在實現二次銷售的基礎上逐步完成轉型。當然,還一些有實力的機構會向職業教育賽道等以前未曾嘗試的領域探索。

由K12賽道向素質教育轉型,出於合規性考慮不少教育企業正在把目光轉向了素質教育。據央視財經對於素質培訓賽道的火熱現狀做出了一份詳細報道,其中重點提到一組數據:我國目前有37萬家藝術類培訓相關企業,66萬家體育運動類培訓相關企業,雙減政策發佈以來,以上兩類培訓相關企業新增3.3萬餘家,較去年同期相比上漲99%。

素質教育的火爆也令一些業內人士也感到憂心。上述頭部機構的管理層表示,素質賽道市場容量較小,細分科目較多,素質賽道難以承受幾家頭部機構上百億體量轉型。從市場端來看,素質教育非剛需,價格較高,一般家庭難以長時間投入且效果難以驗證,在品類上舞蹈、音樂等課程難以通過在線手段全面鋪開。市場突然猛增這麼多家機構,政策是否出手也難以預料。

此輪轉型試水中,職業賽道因政策利好也被機構有所關注。據經濟觀察報瞭解,目前已經有大型企業發放問卷調查,計劃在其後教育賽道佈局中重點發力職業教育。

在徐華看來,職業教育與就業率有直接關係,目前不受政策影響。第二,以目前轉戰職業教育的高途來說,素質賽道的規模不足以滿足高途等大機構的全面進入。第三,從資本來說,職業教育市場規模較大,可以滿足機構融資和上市公司增資、募資等需求。

職業教育受到關注與K12賽道有一定相似點。“面對的用戶有一定剛性需求”。徐華說,職業教育客戶報班目的明確,且有考試成績作爲時間曲線來檢驗結果。但需要顧慮的是職業教育續報率可能不高。機構轉型也需要考慮從哪切入,師資力量如何?是簡單培訓一下上崗,還是做考公考研等講求名師效應的職業教育?方向不一樣,也意味着打法完全不一樣。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各地監管政策鬆緊不一、細則不一,很多機構在轉型過程中也遭遇了不少挑戰。一位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比如有的城市認爲英語速讀課程學科基因太重,明令禁止。有的則認爲這屬於素質類項目,可以進行售賣”,這也決定了機構只能小範圍、局部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