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端訊(記者劉叢欣 通訊員高玉姣)國慶假日,走進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桃園,大桃已經下樹,但遠遠聞到陣陣暗香,彎腰發現桃樹下一簇簇圓潤飽滿的赤松茸,長勢十分喜人。果農正忙着採收新鮮的菌菇,動作十分熟練,不一會籠筐裏便裝滿了一團團可愛的赤松茸,呈現出一幅豐收畫卷。

“這種林下套種赤松茸,號稱‘扶貧蘑菇、田菇之王’,集香菇、蘑菇、草菇三者優點於一身,學名大球蓋菇,又名褐松茸,俗稱粗腿蘑、益腎菇、彩雲菇,具有色美、味鮮、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點,是近幾年國內剛剛興起的食用菌新秀。”技術員孫曉靜拿着一朵又肥又大的赤松茸介紹說。

2020年秋,大峪子村號召村民利用桃樹間隙種植赤松茸,桃季結束後,村民劉新明抱着試試的心態在自家地裏種植了2畝赤松茸,有不懂的地方他就請教技術員,在今年桃花節期間開始大量出菇,每天產量高達500斤左右,直接收益2萬餘元。“一開始也怕不好管理,沒想到這菌菇給點水就行,修剪下來的樹枝粉碎後還能當做菌菇的肥料,節省了不少錢,這不,大桃剛賣完,我就抓緊把這菌種和物料灑在桃地了,就等着有個好收成了。”劉新明說。

大華山鎮是平谷區林果產業大鎮,果樹種植面積5.8萬畝,每年修剪廢棄樹枝5500噸,容易導致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近年來,大華山鎮探索發展林下經濟,結合平谷“生態橋”工程,用廢棄桃樹枝加工製成有機肥,作爲林下種植赤松茸的原料,可有效避免資源浪費和秋冬火災隱患,且種植後的培養料還可以直接還田,增加林地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環境,促進樹木生長,從而達到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目的,實現生態產業雙管齊下,共同發展。

目前,大峪子村赤松茸種植戶達10戶,面積高達50畝,現已陸續出菇上市,預計平均畝產大球蓋菇5000餘斤,真正實現農業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發展目標,讓食用菌產業成爲村民產業增收的“致富傘”。

下一步,大華山鎮將做好科學規劃和市場引導,鼓勵全鎮更多的農戶參與林下經濟發展,進一步拓寬羣衆增收致富渠道。

編輯:馬程遠 崔東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