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网游新政下的第一个“十一”假期,未成年人还能毫无节制地玩游戏吗?据中新网报道,国家有关部门此前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知名游戏企业执行情况较好,但“仍有些游戏压根不需要认证,打开就能玩耍,也不会限制时长”。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将网游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进一步压缩,从此前一周13.5小时降到了3小时。2021年的国庆长假,“网游新政”落实情况如何,其执行状况与效果可能直接影响到后续政策的督导细节。

媒体调查发现,网络防沉迷以及实名认证系统的建立和执行,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况。游戏企业显然并没有全部落实监管要求,知名企业、热门游戏可能因为“枪打出头鸟”而相对规范地执行新规,而其他市场主体则不乏浑水摸鱼、应付式防沉迷的问题。这显然在客观上消解着监管执法的严肃性,而且对遵纪守法企业而言也并不公平。

平台企业“树大招风”,在网游新政中必须要模范地执行和遵守监管规则,为行业做出表率。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领域的中小企业就可以肆意发挥其所谓的“规模劣势”,与监管执法继续打擦边球。

另一方面,也不要低估部分未成年人应对监管的灵敏嗅觉,哪些游戏可以不经实名验证、没有时间限制地无限畅玩,相关信息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可能出现病毒式的传播,监管部门有必要高度警惕。

部分网游企业不遵守或者拖延执行新规要求,可能也是应对监管的一种惯性操作。就像此前国家有关部门推行的网络产品“适老化”改造一样,某些网络企业在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时,总是只在首页做些表面文章,而没有对产品设计做系统的安排。

媒体报道显示,某款并不算小众的网络游戏,虽然按照要求设置了实名认证环节,但“在等待实名认证结果之前,依然可以正常游戏”,而且一等待就是几天。按照网游新政的明确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仅可以对其游戏服务设置不超过1小时的游客体验模式。起码现在看来,媒体披露的涉事游戏产品,就是在“实名认证等待时间”这个问题上抖了个小机灵。

9月14日,北京市执法部门查处一例“通过自营游戏平台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案件,涉事公司被处警告、罚款10万元,直接负责人被罚款1万元,这是全国首例网络防沉迷的罚单。结合现行法律给相关违规企业设置的罚则来看,并不算重的处罚可能是相关企业对新政阳奉阴违的原因之一。

网游新规同时提出,要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这就要求执法部门不仅对媒体调查抽检出的违规游戏、平台果断有所反应,而且需要对整个网络游戏行业的规则执行度进行拉网式排查,不合规企业的产品及时下架和处罚,以宣示规则的严肃性。

就在日前,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实施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完善游戏产品分类、内容审核、时长限制等措施。这一规划保障的不仅是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的权益,而且对于相关游戏领域的市场主体来说,同样具有统一规范尺度、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网游防沉迷,固然是游戏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同时也是对网游企业的基础性要求,而让违规者出局,无疑是确保网游新政扎实落地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