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遊新政下的第一個“十一”假期,未成年人還能毫無節制地玩遊戲嗎?據中新網報道,國家有關部門此前規定,“所有網絡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媒體調查發現,一些知名遊戲企業執行情況較好,但“仍有些遊戲壓根不需要認證,打開就能玩耍,也不會限制時長”。

2021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將網遊企業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進一步壓縮,從此前一週13.5小時降到了3小時。2021年的國慶長假,“網遊新政”落實情況如何,其執行狀況與效果可能直接影響到後續政策的督導細節。

媒體調查發現,網絡防沉迷以及實名認證系統的建立和執行,存在着參差不齊的狀況。遊戲企業顯然並沒有全部落實監管要求,知名企業、熱門遊戲可能因爲“槍打出頭鳥”而相對規範地執行新規,而其他市場主體則不乏渾水摸魚、應付式防沉迷的問題。這顯然在客觀上消解着監管執法的嚴肅性,而且對遵紀守法企業而言也並不公平。

平臺企業“樹大招風”,在網遊新政中必須要模範地執行和遵守監管規則,爲行業做出表率。但這並不意味着,相關領域的中小企業就可以肆意發揮其所謂的“規模劣勢”,與監管執法繼續打擦邊球。

另一方面,也不要低估部分未成年人應對監管的靈敏嗅覺,哪些遊戲可以不經實名驗證、沒有時間限制地無限暢玩,相關信息在未成年人羣體中可能出現病毒式的傳播,監管部門有必要高度警惕。

部分網遊企業不遵守或者拖延執行新規要求,可能也是應對監管的一種慣性操作。就像此前國家有關部門推行的網絡產品“適老化”改造一樣,某些網絡企業在落實相關政策要求時,總是隻在首頁做些表面文章,而沒有對產品設計做系統的安排。

媒體報道顯示,某款並不算小衆的網絡遊戲,雖然按照要求設置了實名認證環節,但“在等待實名認證結果之前,依然可以正常遊戲”,而且一等待就是幾天。按照網遊新政的明確要求,網絡遊戲企業僅可以對其遊戲服務設置不超過1小時的遊客體驗模式。起碼現在看來,媒體披露的涉事遊戲產品,就是在“實名認證等待時間”這個問題上抖了個小機靈。

9月14日,北京市執法部門查處一例“通過自營遊戲平臺違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案件,涉事公司被處警告、罰款10萬元,直接負責人被罰款1萬元,這是全國首例網絡防沉迷的罰單。結合現行法律給相關違規企業設置的罰則來看,並不算重的處罰可能是相關企業對新政陽奉陰違的原因之一。

網遊新規同時提出,要加強對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有關措施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對未嚴格落實的網絡遊戲企業依法依規嚴肅處理。這就要求執法部門不僅對媒體調查抽檢出的違規遊戲、平臺果斷有所反應,而且需要對整個網絡遊戲行業的規則執行度進行拉網式排查,不合規企業的產品及時下架和處罰,以宣示規則的嚴肅性。

就在日前,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出,實施國家統一的未成年人網絡遊戲電子身份認證,完善遊戲產品分類、內容審覈、時長限制等措施。這一規劃保障的不僅是未成年人成長和發展的權益,而且對於相關遊戲領域的市場主體來說,同樣具有統一規範尺度、維護市場秩序的作用。網遊防沉迷,固然是遊戲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但同時也是對網遊企業的基礎性要求,而讓違規者出局,無疑是確保網遊新政紮實落地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