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6步提高你的情商

友人曾在微信上貼出一張妙圖:一個平面直角座標系,橫軸爲情商、縱軸爲智商,把芸芸衆生乾淨利落地化約爲四類: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是“牛B”之人;

智商不濟,但情商高的呢?是“裝B”之人;

智商高、情商低的,就是所謂“2B”;

智商、情商要啥沒啥的,只好歸入“傻B”一類。

常聽人說“智商是硬傷”,由此看來情商之傷似乎更“硬”些——低智商的至少還可以“裝B”,情商低則意味着連“裝B”的資格也被剝奪了。

且慢下定論,情商到底是不是硬傷,還要看它能否通過學習加以塑造——畢竟只有“無法改變的軟肋”才能稱得上是“硬傷”。

何爲情商

那麼,情商可塑嗎?衆心理學家各執一詞。之所以未能達成共識,部分原因在於概念本身的含混不清。1995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J。 Goleman)以一本名爲《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暢銷書把這一概念介紹給大衆。書中對情商的定義涵蓋了共情能力、交際能力、自省能力、領導力、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等N多維度。體系固然龐大而完備,可一旦要探討“情商可塑性”這類問題,卻令人不知從哪兒入手了。

彼得•塞拉維(Peter Salovey)和瓊•梅耶(John D。 Mayer)可算作“情商之父”,前者是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教授,後者是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人格心理學教授。2004年,兩人首次提出情商概念——它跟智商一樣,是一種可測量的心智能力,包括三個維度:

1。 感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境;

2。 以自身感受輔助思考與判斷;

3。 管理情緒,以利於個人成長或經營健康的人際關係。

相比戈爾曼,這個定義邊界清晰,在實證研究中更具可操作性,但跟我們的日常語義仍有些差異。

我們老百姓掛在嘴邊上的“情商”,似乎多爲“人情練達”之意。一句“這人情商真低”,無非是說,此人尚未通達人情世故,不善揣測旁人的內心感受與潛在意圖,因而未免舉止唐突,缺少分寸。

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在西方心理學界有個學名叫做“Mind-reading”,或可譯爲“心意解讀”。大衛•普力馬克(David Premack)和蓋伊•伍德拉夫(Guy Woodruff)在1978年對此概念的定義至今仍廣爲延用。

心意解讀,是指揣測他人的觀念、需求、意圖與感受。顯而易見,它涉及“情感解讀”(Emotional Mind-reading)和“意圖解讀”(Cognitive Mind-reading)兩個維度。

編者注:難道這是傳說中的“讀心術”?| 騰訊雲圖庫

情商低你就多讀書

若採納上述三種定義中的最後一種,即把情商限定爲心意解讀能力,我們會發現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結論:情商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而不斷提升,而且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加以塑造

1994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莎莉•哈徹爾(Sally L。 Hatcher)曾以實驗證明,大學生在上過一學期人際關係課程後,在心意解讀方面獲得了長足的進步。2013年,德國心理學家埃裏克•耶奧伊(Erick Georgi)的實驗則證明,心意解讀能力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具有可塑性。

有心人不免會迫不及待地追問一句:“有沒有訓練提升情商的好辦法呢?”答案同樣是肯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文學(尤其是小說)不失爲一個簡單高效的手段。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雷蒙德•馬爾(Raymond A。 Mar)在實驗中對比了長期閱讀小說的讀者和非小說讀者,發現前者在解讀他人心意的測試中表現得更爲出色。其同事瑪婭•吉基奇(Maja Djikic)以實驗進一步證明,小說閱讀量越大的人,越擅長體察人心。美國俄勒岡大學的瑪喬麗•泰勒(Marjorie Taylor)和同事的研究則表明,從事小說創作五年以上的人,其人際互動指數高出常人

“讀心術”背後的心理機制

讀讀小說就能變得人情練達,這不是有點匪夷所思嗎?若要深究這個問題,則有必要對心意解讀背後的心理機制略作一述。

心理學家把心意解讀視爲大腦對別人心理狀態的模擬。比方說,觀衆們在電影畫面中看到一個旅人孤獨地跋涉於茫茫沙漠之中。他耷拉着雙肩,拖着蹣跚的腳步,目光渙散、嘴脣乾裂,顯然是被炫目的烈日和滾滾的熱浪攝走了最後的精力,隨時都會一頭栽倒下去。目睹了此情此景,觀衆自身的乾渴體驗被調動了起來,對旅人心理狀態的模擬在大腦中啓動了,毫秒之間我們就把握住了他的感受和意圖——“快渴死了!來一口水救救命吧!!”這一模擬之所以一觸即發,有賴於這樣一個前提——誰都曉得口乾舌燥的滋味兒,也都嘗過熱浪蒸騰的苦頭。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有時能對大腦起到類似的作用。|pixabay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阿爾文•高德曼(Alvin Goldman)指出,我們自身豐富的經驗和感受,對於心意解讀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若把領悟別人心意的能力視爲一套有模擬功能的軟件,我們自身的經驗和感受就是加載於這軟件上的數據包。閱歷豐富的人之所以善於領會別人的心意,是因爲他的軟件上加載了形形色色的數據包,無論何種境遇都能準確模擬。少不更事的孩子往往不那麼善解人意,恰是因爲經驗感受尚且貧乏——數據包加載得少,軟件的模擬功能自然也就比較單一。

讀小說如何拯救情商

小說,往往以複雜的人際互動爲素材,着力刻畫和探究人性,故可視爲對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從故事中獲得的情感和體驗,不論在類型還是強度方面,都堪比現實中的親身經歷。閱讀小說時,大腦中與實際生活體驗密切相關的神經元會被文字激活,生動的記憶頻頻被喚醒,重現於我們的想象之中,構建起一幅幅故事畫面。其活靈活現之程度,令人身臨其境。

讀小說時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相信你們一定有所體會。  | 騰訊雲圖庫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尼科爾•斯皮爾(Nicole K。 Speer)等人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記錄了人類閱讀小說時的大腦活動。

當讀者讀到故事人物拉燈繩開燈時,大腦中控制抓握的神經區域會立即被激活;當讀到故事人物走進一間屋子時,負責分析場景的神經區域又被激活了。正是在這樣一種神經機制的作用下,讀者被有聲有色的故事情節所牽引,渾然忘我,不知不覺中已穿越時空,進入了另一番天地。在那裏,讀者見識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人物,察其言、觀其行,模擬他們的情感和意圖,跟隨故事情節,逐漸對這些虛擬人物的性格形成了全方位的認識。

與此同時,大腦對種種典型性格分門別類,形成了“模擬軟件”的“數據包”,隨着種類和數目不斷增加,這“軟件”的模擬功能變得越來越強大,心意解讀的準確性自然也就越來越高了。

人類閱讀小說時的大腦活動,不同顏色代表小說中不同類型的場景發生改變時被激活的腦區。如:當讀者讀到故事人物拉燈繩開燈時,深綠色區域被激活;當讀到故事人物走進一間屋子時,藍色區域被激活。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如此看來,情商並不是“無法改變的軟肋”。隨着年齡增長、閱歷豐富,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塑造,比如大量閱讀小說這一簡單高效的方法,說不定真能擺脫情商之傷,輕鬆拿下一、四象限。

作者:於晨曦

本文來自果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