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解讀丨中央發文:建立健全碳達峯、碳中和標準,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帆 深圳報道 

10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標準化綱要”),其中提出,完善綠色發展標準化保障,而首要的一條即是建立健全碳達峯、碳中和標準。

早在去年9月中國向世界作出碳達峯、碳中和的承諾以來,就有研究人士呼籲中國需要儘快建立起完善的政策體系,今年以來,各個政策口頻繁推出了諸多與減碳相關的政策,涉及能源、產業、金融、碳交易等不同的領域。而在建立政策體系的過程當中,制定標準是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礎。

此次《標準化綱要》提出的建立健全碳達峯、碳中和標準,主要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是爲了促進減碳,完善節能標準、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等,相關企業、產品將可能面臨更嚴厲的能耗約束;二是完善碳排放本身的核查覈算標準,包括研究制定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等,這事關摸清碳排放家底,是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當務之急,也是開展碳達峯前景分析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人士看來,此次的《標準化綱要》提出了很多大的方向與原則,接下來還有待不同部門、地區、行業進一步細化、落實。

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

《標準化綱要》提出,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抓緊修訂一批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擴大能耗限額標準覆蓋範圍,完善能源覈算、檢測認證、評估、審計等配套標準。將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等。

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也曾提出,將會同有關方面加快制修訂覆蓋能效、能耗限額、能源基礎和管理等方面的節能低碳標準,爲做好節能降碳工作、助力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一些人士對於節能減碳的行業標準制定早有呼籲。以動力電池回收爲例,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祕書長王子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現階段動力電池回收方最關注的是提取報廢電池中有價值的金屬材料,正規渠道的回收和處理成本高,往往是沒有回收資質的企業出價更高,最終拿到了電池。但電池回收拆解處理的過程並不簡單,企業並沒有真正關注是否用低碳、節能環保的方式來回收。

王子冬表示,在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下,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包括整個電動汽車行業都需要有更完備的頂層設計和相關標準,真正貫徹落實節能減排的理念,譬如,動力電池在製造環節就要明確碳排放需要控制在什麼水平,回收的競標環節中,誰的耗電量、碳排放最低,誰就應該有更大的中標機會。

廣東一家汽車零件製造企業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要實現雙碳目標,除了強調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外,能源消費端的企業降低能耗的潛力也不容忽略。如果政策對一些行業設置更嚴格的能耗限額標準,同時對進行節能技術改造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扶持獎勵,將可能促進企業去降低能耗。

事實上,無論是能耗限額,還是低碳產品認證等,都並非新事,但在當前諸多國家都提出了淨零排放、碳中和時間表的背景下,制定、修訂、完善相關的產品標準,既是爲了更好地助力中國的雙碳目標,同時也很大程度是爲了順應全球的減碳趨勢。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峯就曾指出,碳中和將可能深刻影響產業鏈的重構、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的形成。比如蘋果手機提出碳中和目標,就會要求負責爲其組裝、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芯片的企業都要碳中和,會對所有的產業鏈形成一個新的標準。

加快完善碳排放覈查覈算體系

除了促進行業、企業的節能減排之外,標準制定的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摸清碳排放家底”。

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需要各類主體依據通行的標準規則,實施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化管理,實現各類綠色節能低碳行動及其減排成效的可測量、可報告、可驗證(MRV),這將帶來綠色節能低碳工作的一次深刻變革。

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建立碳達峯、碳中和政策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速基礎設施的建設,即建立碳排放的MRV體系,使得碳排放的信息能夠更準確地測量、監測、統計以及覈查,這也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管理能力之一。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爲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爲輔的制度。這標誌着我國將開始逐步進入到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的新發展階段。

但在低碳研究人士看來,大多數地方都未能建立起碳排放MRV體系,各省市編制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沒有定期公佈,相關碳排放數據公開往往存在嚴重的滯後性。如果要建立碳排放強度、總量的考覈目標,相關數據的公開需要更加及時、高頻。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最近的演講中表示,“制度創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一項基礎性工作就是要建立碳賬戶和綠色責任賬戶,首先是要推動碳覈算和生態覈算,我特別強調覈算是綠色轉型的基礎,不論是行政性的辦法還是市場性的辦法,前提是把賬要算清楚,而且要有一套科學的算證方法,這件事情很重要,很緊迫,迄今仍然是一大短板,但是目前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碳排放的雙控指標目前實現起來也是有難度的,原因在缺少一個必要的核算基礎。”

此次的《標準化綱要》指出,加快完善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覈查覈算標準。

一位石油化工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地方對所在區域的碳排放情況其實並不完全清楚,就盲目提出碳達峯目標,這也是導致運動式“減碳”的原因之一。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摸清碳排放家底很關鍵,我們有必要儘快建立科學規範的核算體系,然後再尋找減碳的創新突破口和解決方案。

此外,《標準化綱要》還提出,完善可再生能源標準,研究制定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實施碳達峯、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

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低碳城市大數據工程中心主任王東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照一般規律,隨着使用範圍、規模的擴大,一些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成本將迅速下降,這就需要政府制定標準甚至立法,幫助將新技術推廣出去。

可以預期的是,伴隨着相關標準的明確,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相關產業鏈的投資機會也將逐漸清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