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下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北京,我的修志故事》(以下簡稱“《修志故事》”)新書座談會在首都圖書館會議室舉行。該書作者、北京市地方誌辦公室原副主任譚烈飛先生在現場與諸位與會專家共同回顧了該書的創作過程與心得體會。參加此次會議的專家有中共北京市委原常委、祕書長兼《北京志》主編段柄仁,北京市地方誌辦公室原主任兼《北京志》副主編王鐵鵬,中國書店出版社名譽總編輯馬健農,北京市監獄局史志辦原主任章亞平,北京市園林局史志辦原主任王來水,北京《交通志》副主編常靜泉,北京出版社史志編輯部原主任於虹,朝陽區史志辦原主任趙萬順,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副所長闞紅柳,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副社長孟超等。

座談會上,作者譚烈飛先生與諸位專家一起,就該書的創作歷程、修志心得等進行了分享。王鐵鵬認爲,《修志故事》的出版與當前北京市的文化政策相契合,並對當年參與的修志工作進行了回憶,其中不乏奇聞趣事。老出版人馬健農認爲《修志故事》以故事爲主線、以修志爲依託;以史實爲基礎、以熱點爲突破;以志書爲起點,以趣味爲特色。王來水指出,《修志故事》的切入點很好,接地氣,有賣點;格局大,內容源於志書但高於志書;可信度高,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且立足於“大我”進行書寫,利用了過去修志的資料,

飽含了修志人的心血,體現了作者退而不休、鍥而不捨的精神,是爲修志人立傳。於虹從書名開始,強調《修志故事》既與修志相關,也與北京故事相關;既有學術含量,也通俗易懂,兼具一定的文學性;既是沉澱之作,也是激情之作。趙萬順稱作者爲自己的“良師益友”,《修志故事》的出版是一個新的開始,從修志角度講述北京文化,獨樹一幟。章亞平認爲《修志故事》寫出了志書上看不到的東西,作者用“鐵人精神”闡釋文化,看完《修志故事》一定會對志書枯燥的印象大有改觀。闞紅柳則從史志研究者的角度出發,認爲修志值得尊重,是對史家傳統的繼承。《修志故事》相當於史家的自序,書中人與自然的相處就像是“究天人之際”,而對歷史資料的掌握和對當代的關注相當於“通古今之變”。常靜泉提出了“兩種讀者論”,一是讀史的人,普通讀者可以看到書中有關北京的精彩的歷史和故事。二是修志的人。作爲修志工作者,更能從書中體會出本書蘊含的價值和精神,是修志集體共同的作品。孟超從出版角度出發,認爲此書雖然主題是北京,但修志的意義具有普遍的價值,也是北京文化的具體呈現,應該“跳出北京”,同時提到譚烈飛先生在近四十年前即已傾心於北京史的研究,段柄仁先生也多次提及作者在工作之初對於北京歷史文化的專業能力和素養之高。可以說,本書的撰寫從作者個人學術史上講,是有着“悠久”的思想傳統和深厚的學術積澱的。

段柄仁先生對本書最後的總結可謂畫龍點睛。可用三個詞總結本書的特點,即“瑕不掩瑜”“不幹巴”和“感情充沛”。段先生最後說,對於一本書不應該苛求其十全十美,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的東西,這本書就是這類可以帶來新思想、新見解、新方法、新感受的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