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下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北京,我的修志故事》(以下简称“《修志故事》”)新书座谈会在首都图书馆会议室举行。该书作者、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谭烈飞先生在现场与诸位与会专家共同回顾了该书的创作过程与心得体会。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有中共北京市委原常委、秘书长兼《北京志》主编段柄仁,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兼《北京志》副主编王铁鹏,中国书店出版社名誉总编辑马健农,北京市监狱局史志办原主任章亚平,北京市园林局史志办原主任王来水,北京《交通志》副主编常静泉,北京出版社史志编辑部原主任于虹,朝阳区史志办原主任赵万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副所长阚红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孟超等。

座谈会上,作者谭烈飞先生与诸位专家一起,就该书的创作历程、修志心得等进行了分享。王铁鹏认为,《修志故事》的出版与当前北京市的文化政策相契合,并对当年参与的修志工作进行了回忆,其中不乏奇闻趣事。老出版人马健农认为《修志故事》以故事为主线、以修志为依托;以史实为基础、以热点为突破;以志书为起点,以趣味为特色。王来水指出,《修志故事》的切入点很好,接地气,有卖点;格局大,内容源于志书但高于志书;可信度高,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且立足于“大我”进行书写,利用了过去修志的资料,

饱含了修志人的心血,体现了作者退而不休、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为修志人立传。于虹从书名开始,强调《修志故事》既与修志相关,也与北京故事相关;既有学术含量,也通俗易懂,兼具一定的文学性;既是沉淀之作,也是激情之作。赵万顺称作者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修志故事》的出版是一个新的开始,从修志角度讲述北京文化,独树一帜。章亚平认为《修志故事》写出了志书上看不到的东西,作者用“铁人精神”阐释文化,看完《修志故事》一定会对志书枯燥的印象大有改观。阚红柳则从史志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修志值得尊重,是对史家传统的继承。《修志故事》相当于史家的自序,书中人与自然的相处就像是“究天人之际”,而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和对当代的关注相当于“通古今之变”。常静泉提出了“两种读者论”,一是读史的人,普通读者可以看到书中有关北京的精彩的历史和故事。二是修志的人。作为修志工作者,更能从书中体会出本书蕴含的价值和精神,是修志集体共同的作品。孟超从出版角度出发,认为此书虽然主题是北京,但修志的意义具有普遍的价值,也是北京文化的具体呈现,应该“跳出北京”,同时提到谭烈飞先生在近四十年前即已倾心于北京史的研究,段柄仁先生也多次提及作者在工作之初对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之高。可以说,本书的撰写从作者个人学术史上讲,是有着“悠久”的思想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的。

段柄仁先生对本书最后的总结可谓画龙点睛。可用三个词总结本书的特点,即“瑕不掩瑜”“不干巴”和“感情充沛”。段先生最后说,对于一本书不应该苛求其十全十美,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东西,这本书就是这类可以带来新思想、新见解、新方法、新感受的好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