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建設上海大都市圈?這份藍皮書分析了經濟、人口等領域 

10月15日,“雙循環”中的都市圈——2021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論壇在上海舉行。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現場獲悉,論壇上發佈了《上海大都市圈藍皮書2020-2021》匯聚了上海大都市圈12家規劃和研究機構的50餘位專家學者的智慧,對上海大都市圈經濟、人口、社會、環境、空間等領域發展及規劃現狀、趨勢、特點進行研究分析的首部藍皮書。

何爲上海大都市圈?即主要由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嘉興、寧波、舟山、湖州等9個城市構成的城市區域。《藍皮書》認爲,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後,上海大都市圈在中國國土經濟空間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在中國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作爲中國重要的開放性大都市圈,將重點承擔起對外開放競爭、內外體系鏈接、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職能。

《藍皮書》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已經形成經濟體系高度連接、治理制度創新對接、江南文化共通融合、區域環境共保共治的區域發展特點。同時,《藍皮書》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將以“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爲願景目標,而這個目標的設定需要依據連個基本指導思路,一是“基於上海、大於上海、優於上海”;二是面向未來建立國際座標系。

爲此,基於國家發展的需要和國際發展的潮流,上海大都市圈的目標設定需要形成三個維度的追求。第一,上海大都市圈必須是一個生態型都市圈。“比如要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脫鉤;要在關注城市的同時以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共構等。”第二,上海大都市圈必然是一個活力型都市圈。“要構建高度完備基礎設施以支撐人財物信息高密度對流;要形成高度豐富的區域生產網絡以支撐完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要塑造滿足高度活躍創新創業活動需求的社會生態體系。”第三,上海大都市圈理應是一個人文型都市圈。“納入品質均衡的多樣化生活要求;引導協商合作的民主治理;應形成自信、多元、開放的文化基因。”

而在發展策略上,《藍皮書》提出,共享共擔、對流輻射、彈性嵌套。

共享共擔,即共享功能、共享紅利。9個城市融入一個大都市圈,應強化作爲一個整體性的功能空間單元對於自然風險、地緣風險、人口挑戰等重大負面情景的應對能力。

對流輻射,具體而言就是要求硬件基礎設施增進對流、軟件體系融合保障對流、要素對流激發創新可能。而輻射強調能量高地“跨越式”對外釋放影響力,上海大都市圈有必要將勢能的識別思維從經濟維拓展到生態維、文化維、社會治理維,由此勢能高地將更爲多元化,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單元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高勢能維度,進而推動優質資源實現輻射。

上海大都市圈在醞釀過程中有持續的範圍調整,其客觀上既內嵌多個都市圈,又與周邊多個都市圈形成交疊。《藍皮書》提出,上海大都市圈特別需要主張邊界動態彈性,適應靈活嵌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