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人民卓越的革命戰士韋拔羣,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全國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之一,百色起義和創建中國紅軍第七軍、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早年爲黨爲國捐軀的人民軍隊傑出將領。曾擔任紅七軍第三縱隊隊長、紅七軍21師師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等職。2009年,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韋拔羣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珍藏着英雄韋撥羣的相關文物,它們再次爲人們呈現了韋撥羣那像盛開在壯鄉的木棉花一樣鮮紅燦爛的一生。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走進軍博,回顧這位農民領袖的光輝一生。

文物展示

韋拔羣在右江蘇區堅持遊擊鬥爭時使用的物品

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使用的袖章

韋拔羣被評爲“雙百人物”的紀念獎章和榮譽證書

“憤不平”

1894年2月6日,韋拔羣出生於一個殷實的壯族家庭。少年韋拔羣經常同貧苦農民的孩子一起下地勞動,從小養成了同情貧苦農民、好打抱不平、正直剛毅的品德。

1916年,韋拔羣聽到竊國大盜袁世凱稱帝消息時,立即在家鄉招募100多名有志青年前往貴州參加討袁戰爭,後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到四川張毅軍部當參謀。五四運動爆發時,他受到十月革命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到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時代洪流中,同軍部的青年軍官一起,以“憤不平”的化名祕密散發革命傳單、標語,揭露舊軍隊的黑暗。後因受到軍部軍法處的查究,便離開舊軍隊前往上海、廣州等地。

1921年9月,韋拔羣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始領導家鄉壯、漢、瑤各族貧苦農民,開展反對豪紳地主的鬥爭。1923年5月,他帶領100多名身藏利器的農民羣衆到縣城清算六哨團總韋龍甫,因鬥爭受到駐軍干涉,清算失利。韋拔羣並不氣餒,隨即發動組織農民武裝數百人,連續三次武裝攻打東蘭縣城,最後一次攻下了縣城,釋放了被關押在監獄的羣衆。不久,敵人反撲,鎮壓農軍,韋拔羣被誣爲“勞農黨”而受到通緝。他對此感到苦悶、不解,天下偌多道路究竟革命出路在哪裏?

真理之光

1925年初春,韋拔羣與陳伯民輾轉來到大革命氣氛濃厚的廣州,進人第三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在農講所裏,他結識了彭湃、陳延年、阮嘯仙等共產黨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革命理論,並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積極思考,經常用東蘭農民鬥爭的實踐和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論證革命理論的正確性,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經過短短一個月的學習,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一個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爲共產主義者。

韋拔羣從廣州回到東蘭後,便用馬列主義理論指導農民運動,廣泛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並按照廣州農講所的辦法和學習內容,在東蘭縣武篆先後舉辦了三期農民運動講習所。韋拔羣既當所長,又當教員。他親自給學員講課,還組織學員參加社會調查和當地階級鬥爭實踐。這三期農講所共爲右江地區各縣培訓了近600名骨幹。學員結業後回到各地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有力地推動了右江地區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使該地區成爲當時全國農民運動最發達的地區之一。1926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寫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彙報了廣西農民運動的情況,高度評價韋拔羣領導的東蘭農民運動,讚譽“韋同志在東蘭已成了海陸豐之彭湃,極得農民信仰”。

百色起義前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腥風血雨籠罩着八桂大地。面對敵人的屠刀,韋拔羣仍率領右江地區農民武裝堅持公開的武裝鬥爭,粉碎了敵人對東蘭縣歷時一年多的殘酷“圍剿”。在反“圍剿”戰鬥的日子裏,由於韋拔羣機智勇敢地指揮農軍神出鬼沒打擊敵人,到處傳頌着他的英勇鬥爭事蹟,有的甚至加上神話色彩。大家對他非常敬仰、愛戴,親暱地稱韋拔羣爲“拔哥”。

1929年8月,韋拔羣被中共廣西特委正式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當地堅持武裝鬥爭。10月,鄧小平和張雲逸等率領中共在南寧掌握的武裝部隊挺進到羣衆基礎較深厚的右江地區,與韋拔羣率領的農民武裝匯合,於12月11日勝利舉行了百色起義,宣告成立中國紅軍第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鄧小平任紅七軍前委書記(後兼任政委),張雲逸任軍長,韋拔羣任中共紅七軍前委委員、第三縱隊隊長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他一方面動員右江各族人民踊躍參軍支前,擴大紅軍力量;另一方面率領第三縱隊紅軍戰士,肅清各地反動武裝,保衛和建設革命根據地。

1930年4月間,鄧小平向黨中央彙報工作後回到東蘭縣武篆領導土地革命,韋拔羣便與鄧小平一起深入農村進行土地革命的調查研究和試點工作。爲了摸索、總結經驗,韋拔羣還親自到自己家鄉東里屯試辦了一個共耕社,動員自己家人帶頭參加共耕社。6月,天大旱,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韋拔羣與共耕社幹部商量,決定發動羣衆修渠和挑水抗旱保苗,他親自參加測量和修渠勞動。大家修成了一條几里長的水渠,利用大龍潭的水灌溉農田,戰勝了旱災,獲得了當年的大豐收。經過土地革命,各族人民更加熱愛紅七軍和紅色政權,稱讚紅七軍是勞苦大衆的隊伍。

血灑壯鄉

1930年11月,正當右江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的時候,紅七軍主力奉命北上。北上前,軍前委把部隊改編爲三個師,韋拔羣被任命爲二十一師師長,留在右江革命根據地堅持鬥爭。韋拔羣堅決服從軍前委的決定,把第三縱隊撥給主力部隊北上,自己只率一個連回東蘭縣。然後,他與陳洪濤等立即把右江各縣的赤衛軍常備營擴編成立二十一師,轄三個團和一個獨立團。

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的紅7軍與游擊隊會師

1931年初,新桂系軍閥趁紅七軍主力北上之機,調派第七軍軍長廖磊指揮1萬多兵力對東蘭、鳳山等縣進行空前殘酷的反革命“圍剿”,後又進行兩次更加瘋狂的“圍剿”。在大敵壓境的嚴重時刻,韋拔羣與陳洪濤率領右江地區廣大軍民開展艱苦卓絕的反“圍剿”鬥爭。他們制定積極防禦的方針,指示各部隊主動撤離縣城,避開敵人的鋒芒,利用土地雷和山地有利地形,據險伏擊敵人。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由於敵人嚴密封鎖和山川阻隔,韋拔羣未能出席這次會議,但仍被選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

1932年,廣西當局爲了消除其心腹之患,增派1萬多兵力,對東蘭發動新的、更大規模的反革命大“圍剿”,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白崇禧親自到東蘭指揮。敵人採取“殺光、燒光、搶光、擄光、鏟光”的“血洗政策”,揚言“人要換種,石頭要過刀”,妄圖徹底摧毀右江革命根據地。

在烽火連天的反“圍剿”戰鬥歲月裏,儘管鬥爭環境極端險惡,韋拔羣始終同戰士、羣衆一起,過着睡山林、鑽巖洞、啃野菜的艱苦生活。韋拔羣熱愛、關心羣衆,經常冒着生命危險到敵後或巖洞裏慰問羣衆。羣衆也非常愛戴他,千方百計地給他和紅軍送糧食、送生鹽、送情報,有的爲掩護他和紅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由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反“圍剿”鬥爭越來越艱苦。1932年10月中旬,韋拔羣認爲固守一隅終非長策,便率隊從西山的弄朗突圍。10月17日,他爲了與師政委陳洪濤取得聯繫,研究轉移工作,便帶着一位警衛員祕密來到東里屯後面山上的賞茶洞。10月19日,韋拔羣在賞茶洞被叛徒殺害,時年38歲。

韋拔羣犧牲後,東里屯的羣衆無比悲痛,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偷偷把韋拔羣的遺體搶運回來,隱埋在特牙山上。爲了永遠紀念他,羣衆還在墓地上蓋起一座小廟,稱爲“紅神廟”。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無比懷念韋拔羣烈士。鄧小平爲紀念韋拔羣親筆題詞:“韋拔羣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壯族人民的革命戰士”“韋拔羣在黨領導下,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勞動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稱讚他“不愧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

韋拔羣出生在封建富有家庭,他完全可以按照父輩意圖,循規蹈矩讀書做官,成家立業,逍遙歲月。但他不貪圖安逸享樂,不迷戀榮華富貴,從小就立下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以己之軀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韋拔羣憂國爲民、追求真理、敢爲人先、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