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10月11日在中國雲南昆明正式拉開帷幕。生物多樣性保護,讓我們從瞭解家園的物種開始。《認識北京的蛇》文章刊載於《大自然》雜誌2021年第4期,該期雜誌主題策劃即以“京津冀生物多樣性”爲背景,彙集多篇重量級文章。本文對北京地區的蛇做了科學詳細的介紹。

↑北京植物園的紅紋滯卵蛇 (周達康 供圖)

北京地區生活着衆多蛇類,有棲息於市區的紅紋滯卵蛇、赤鏈蛇和虎斑頸槽蛇,還有生活在遠近山區的小型蛇類及無毒蛇,種類繁多、形色各異。近年來,一些蛇類的新發現記錄給北京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增加了不同的色彩。

大多數人對蛇都有偏見,這一點從“蛇”字的漢字演化過程中不難看出來。甲骨文中“蛇”字是一條形如簡筆畫般的符號;金文則更表示出人和蛇的關係,字形很顯然是一隻豎起頭頸部、矗立不動與人對峙的眼鏡蛇。提到蛇,人們也總是聯想到“潮溼”“冰冷陰暗”“黏糊糊”“陰險”等不好的詞彙。

蛇是自然生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從生物鏈的角度而言,它們往往是第一級肉食動物,是將素食類消費者所產生的能量向更高級消費者傳導的重要環節;從演化的角度而言,蛇作爲特化最極端的一類生物,展示了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非常大差異的環境適應結果。如果從自然的角度去描述蛇,那它們無疑是成功且偉大的陸地征服者。

北京城區的常見蛇

作爲內蒙古、東北與華北三個動物地理區的交界點,燕山山脈與太行山脈的交匯處,北京地區有着北方少有的蛇類多樣性。在這片由第二地理階梯過渡到第三階梯的區域內,目前已知分佈有 17 種蛇類。它們或色澤鮮豔或其貌不揚,或小巧且隱匿或巨大且肥碩,形形色色、豐富多樣。

紅紋滯卵蛇Oocatochus rufodorsatus

北京中南部平原地區近水的地方棲息着紅紋滯卵蛇,是一種小型的半水棲蛇類,生活在河岸或池塘邊。在北京海淀區的各個公園(如植物園、圓明園和頤和園)的荷塘水岸都有可能碰到這種以蛙類和小魚爲食的蛇。

紅紋滯卵蛇是生存受到很大威脅的蛇類,它們過於依賴水源棲息地,一旦棲息地被破壞,它們也會隨之消失。20 世紀 80 年代,北京的一些非公園水體(包括西直門附近的河道)都棲息着紅紋滯卵蛇。隨着城市的發展,原有的小池塘被填平蓋樓,泥土的河岸也被水泥硬化工程取代,紅紋滯卵蛇的分佈範圍明顯縮減。直到近十年才慢慢恢復,並有逐漸向周邊擴散的趨勢。

紅紋滯卵蛇之所以名爲“滯卵蛇”,是因爲其爲一種卵胎生蛇類。大多數蛇類都是卵生,即母蛇產卵,蛇卵再孵出小蛇。卵胎生的蛇類沒有硬化的卵殼,母蛇直接生產出由一層薄薄的卵膜包裹着的小蛇,小蛇掙脫出卵膜就可以自由活動。相較其他蛇,紅紋滯卵蛇在陸地上的行動能力較弱,更容易被鷺鳥或食肉的小獸等天敵捕食。而在水中游弋的時候,很多爬行動物與魚類都將其視爲食物,其中就包括赤鏈蛇與虎斑頸槽蛇。

赤鏈蛇(Lycodon rufozonatum

它們是東亞非常廣佈的物種,從遠東一直向南到華南地區及西南地區都有分佈。在北京平原和淺山區近水的地方,都可以見到其身影。北方地區的赤鏈蛇體色更紅且個體更小,很少有超過 1 米的個體;而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區的赤鏈蛇體形巨大,甚至有體長將近 2 米的巨物。

因分佈廣泛,赤鏈蛇很早就被我們的祖先熟知。《本草綱目》中記載:“赤楝,紅黑節節相見,儼如赤楝、桑根之狀。”在北京山區的農村,人們稱其爲“杏樹根子”或“桑樹根子”。赤鏈蛇捕食魚、蛙、齧齒動物和鳥,是一種食性非常廣的蛇,甚至比王錦蛇更廣泛。如果將每一種食物都擺在面前,王錦蛇更願意選擇鳥或鼠,而赤鏈蛇可能會把每一種食物都吞進肚子裏。北方山區的赤鏈蛇甚至會喫鞘翅類的昆蟲。

↑霧靈山的赤鏈蛇(左);赤鏈蛇幼體捕食麻蜥(右) (張路楊 供圖)

虎斑頸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

它們是另一類平原水岸邊的蛇類捕食者,主要捕食魚和蛙類,但食性龐雜,會捕食成羣的蝌蚪,也會喫從嘴邊爬過的鞘翅類昆蟲甚至其他水棲蛇類。虎斑頸槽蛇白天在離水近的地方活動,尤其是北京四環以外的河邊、池塘邊以及 2 有溪流的山區均能見到。

如果在野外遇蛇,建議不要主動打蛇或攻擊蛇,更不要嘗試用手捕捉。因爲像虎斑頸槽蛇這樣有與捕食者對峙行爲的蛇,在對峙後多會選擇趕快溜走,不與人直接衝突。

總體來說,蛇在生態鏈之中處於一個較低的生態位,很多動物都會捕食蛇。爲此,蛇也演化出了多種多樣的防禦機制:有的具有毒牙,有的具有可以分泌強刺激性黏液的頸後腺。如果我們在野外驚動了一條蛇,應該選擇主動後退,不要進一步給它更多的威脅或壓力。

白條錦蛇(Elaphe dione

在平原地區遠離水岸的地方,棲息着 2 種以齧齒動物爲食的蛇類:赤峯錦蛇與白條錦蛇,它們是廣義的“鼠蛇”。白條錦蛇是華北平原和淺山地區很常見的蛇,在北京城市中心的公園(比如天壇公園或玉淵潭公園)和各個大學的校園綠地,或近郊區(比如順義或豐臺西部的農田果園遇到白條錦蛇都不意外。

↑霧靈山的白條錦蛇

白條錦蛇是一種中小型蛇類,我們日常能見到的基本都是 1 米左右的個體。華北地區的白條錦蛇有 2 個主要類型:山區的棕色型和平原地區的黃色型,可以看出北京地區的白條錦蛇很適合華北地區的山地丘陵環境,棕黃色的花紋使它們在自然中不容易被發現。前邊提到錦蛇屬的蛇多以齧齒動物和鳥類爲主要食物,但剛從卵裏孵化出來的小白條錦蛇也喫甲蟲或者小型蛙,甚至是小蜈蚣。

↑赤峯錦蛇 (史靜聳 供圖)

北京山區的無毒蛇與大型蛇

如果我們繼續向山區探索,那麼蛇的種類會逐漸增多。北京的中低山區生活着 9 種無毒蛇,有的體形粗壯巨大,如黑眉錦蛇、王錦蛇、烏梢蛇及團花錦蛇;有的體形玲瓏袖珍,如黑背白環蛇、劉氏白環蛇、黑頭劍蛇、黃脊遊蛇及玉斑麗蛇。

在北京山區生活的大型蛇多日間活動,以鳥、齧齒動物爲食,只有烏梢蛇嗜食蛙類。在這些大型蛇類中,最爲常見的是黑眉錦蛇(Elaphetaeniura taeniura),分佈範圍從我國華北一直向南至泰國及印度尼西亞,縱跨的緯度達 30 度。從南到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氣候也使得黑眉錦蛇有很多個亞種,有純藍色的、也有鮮豔黃色條紋的。北京分佈的黑眉錦蛇是指名亞種,可以理解爲一個物種的很多個亞種裏最先被命名的那一個,其他的亞種都需要和這個模式亞種進行比較。

↑黑眉錦蛇 (張路楊 供圖)

相比其他亞種,北京地區的黑眉錦蛇個頭有點小,最大體形在 2 米上下,而最大的黑眉錦蛇臺灣亞種可以長到接近 3 米。在北京地區,黑眉錦蛇的主要食物是各種山地樹林棲息的齧齒動物和中小型鳥類。比較典型的生境是北京植物園的櫻桃溝,這裏林間鳥類和松鼠的數量非常多,爲黑眉錦蛇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黑眉錦蛇的脾氣很差,受到驚擾時會發出非常劇烈的喘氣聲嚇唬對方,同時也會看準時機迅速逃逸。如果這兩個辦法都不奏效,它們還會釋放自己泄殖腔附近肛腺分泌的非常難聞的分泌物,達到逃跑的目的。

北京山區的小型蛇類

生活在北京山區的小型蛇類多以蜥蜴和蛙類爲食,黃脊遊蛇和黑頭劍蛇在日間活動,而黑背白環蛇(Lycodon ruhstrati)、劉氏白環蛇(L. liuchengchaoi)及玉斑麗蛇(Euprepiophis mandarinus)則完全是夜行動物。

↑黑頭劍蛇 (史靜聳 供圖)

↑黃脊遊蛇 (史靜聳 供圖)

黑背白環蛇

一種中小型蛇類,全長不到 1 米,細長且靈活的身體可使其在林下的枯枝落葉中快速追趕獵物。食物主要是各種蜥蜴,包括壁虎、麻蜥和石龍子等,也捕食蛙類和齧齒動物。

↑黑背白環蛇 (史靜聳 供圖)

劉氏白環蛇

和黑背白環蛇一樣,劉氏白環蛇是這兩年最新發現的北京分佈的蛇類,個頭比黑背白環蛇更小。剛出殼時甚至比筷子還要細,同樣紅黑相間的體色使其很容易被錯認成赤鏈蛇。

↑ 霧靈山的劉氏白環蛇 (張路楊 供圖)

玉斑麗蛇

一種中小型的洞穴棲蛇類,頭部鈍圓且不像其他錦蛇類有明顯的頸部。圓筒狀的體形是典型的洞穴棲蛇類特徵,在鑽洞時可以更好地減少阻礙。玉斑麗蛇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洞裏休息,黃昏開始活動,會循着齧齒動物的氣味找到它們的地下巢穴,吞食齧齒動物幼崽。玉斑麗蛇絞殺大型獵物的能力很弱,它們的嘴較其他錦蛇小很多,只專注於捕食齧齒動物幼崽。

↑霧靈山的玉斑麗蛇 (張路楊 供圖)

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我們在北京的北部山區考察時,當地人談到驢籀子(驢的口嚼棍)這種蛇,有些上年紀的老人會很生動地講述一個傳說,說這種蛇頭尾非常細而軀幹粗大,爬行緩慢,與人相遇時會試圖跳起來與人比高,人們要將自己的鞋子扔起來以防禦。事實上,在東北亞地區都有亞洲蝮屬日本蝮蛇類似的奇怪描述。而驢籀子其實就是短尾蝮。這些典型的蝮蛇類管牙蛇會比大多數蛇更傾向於在受到威脅時攻擊捕食者以自衛,短粗的身體意味着更大量的肌肉附着於軀幹骨骼之上,這樣的身體結構使蝮蛇在撲咬的時候獲得了更大的爆發力,部分種類甚至可以攻擊相當於自身 1/3 體長的範圍,從人類的視角來看,就像是“跳起來一般”。

北京地區生活着 3 種蝮蛇,短尾蝮生活在北部低海拔山區,離城市最近的棲息地在海淀區西山一帶,昌平、密雲、懷柔和延慶各區都有分佈。而西伯利亞蝮和華北蝮的棲息地更高一些,出現在海拔 1200 ~ 1500 米的高山地區。北京東部的霧靈山和密雲北部的山區棲息的是西伯利亞蝮;西部太行山脈的百花山和小龍門高海拔地區棲息着華北蝮。

這些蝮蛇的習性很相似,大多數時間會趴在一個平臺狀的物體上曬太陽,如石頭、倒下的大木頭或者景區的水泥臺階之類的地方。身體獲得足夠的熱量之後,分佈海拔較低的短尾蝮會到水邊去捕食林蛙或者路過的齧齒動物;棲息在八達嶺山區灌木叢坡地的短尾蝮,會守株待兔地等着那些小型雀鳥落在它們附近;而棲息地海拔更高的西伯利亞蝮和華北蝮會捕食路過身邊的齧齒動物,或者直接去尋找其洞穴。

↑華北蝮 (史靜聳 供圖)

結 語

過去的 20 年中,北京地區增加了 3 種蛇類(黑背白環蛇、黑頭劍蛇和劉氏白環蛇)的新記錄,同時也刷新了這些物種分佈的最北限。新物種的發現一方面得益於野生動物調查的廣泛開展,另一方面也是治水營林、保護生態環境的成果體現。

未來北京有可能發現更多的蛇類新記錄,尤其是夜行性及小型化的蛇類。今後如果您在野外遇到一條蛇,不妨試着在不打擾它的同時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靜靜地欣賞這種生物,畢竟它與花草、鳥獸一樣,是棲息在這片土地上的萬物生靈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