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的牛栏江畔,白鹭成群,瓜果飘香,有机水稻泛着金黄色的光晕,颗粒饱满的稻穗缀满枝头随风摇曳。沿江而行,一路所见的河沟都清澈见底,沿途村庄环境整洁优美,污水管网铺设整齐有致,村民生活其乐融融……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山高为嵩,日月为明”。得益于“母亲河”——牛栏江的滋养,嵩明县气候宜人,盛产粮食果蔬和鲜花药材,素有“滇中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为守护好嵩明人的“母亲河”,同时也为“高原明珠”——滇池保护治理补水工程输送好优质水源,嵩明县近年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创建为抓手,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点工作,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以牛栏江为中心的“一江八河”进行系统治理,持续加大投入,补齐污水处置短板,大力实施河道截污水环境治理工程,切实削减河道污染“负荷”,不断提升农村“两污”收集、处理能力,有力推动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统计显示,嵩明县2019-2020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64亿元,近年来,建成农村生活污水管网201公里,实现2742亩传统农业大棚分步有序退让,河道清淤227.37公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已建成1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4座集镇污水处理厂。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破解难题有力整治农村污水

农村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但农户居住分散,污水收纳难、管网成本高等,则是河道治理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难题。对此,嵩明县的“破局”之道是坚决迎难而上,不断加大投入,扎扎实实完善农村污水管网建设。

走进嵩阳街道山脚社区的小普沙村,只见民房周边均规范建设了集中处理粪污的“三格式”化粪池。当地通过推广运用“三格化”粪池,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雨污分流,采用“明沟暗管”方式分流雨水、污水。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自文介绍,村民家中排放的生活污水都会先进入“三格式”化粪池进行第一道发酵,充分沉淀发酵后才进入污水管网中,而后进入到两个汇总的“三格式”粪池中沉淀发酵,最后才进入两个植物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后才排入河道中。这“五道程序”环环相扣,最终把粪污处理链接成“闭环”。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以前大家没这意识,粪污做不了农家肥,全往河道里排了,这普沙河一到雨天就全是臭泥污。”说起村子河道环境的变化,小普沙村一位村民感叹道:“现在虽说不是低头见鱼虾,但至少河道水是清的,也没啥异味,我觉得这治理搞得好。”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生态保护一点都大意不得!”李自文表示,未来社区还要把这些净化后的污水送去做水质检测,以便针对整个社区粪污治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完善。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据了解,目前嵩明全县76个行政村、43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均已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5%,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19.03万村民受益。

变废为宝用好“尾水”解决灌溉

作为农业大县的嵩明过去一直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春夏之交容易干旱缺水,严重时农作物的灌溉都要受到影响。如今,随着牛栏江综合保护治理工程的深入实施和污水处理站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一难题迎刃而解,经过充分处理后的生产生活“尾水”被广泛应用于当地的农业灌溉。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在牛栏江镇古城村,蜿蜒流淌的牛栏江穿村而过,在村境内全长近3公里,村子靠近河道有4500亩肥沃农田,当地农业种植的兴旺发达与牛栏江水紧密相关。

“为了保护牛栏江水质,我们村通过实施农田废水末端收集处理工程,运用截污沟集水、生态湿地净化的手段,既让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又满足了灌溉和生产需要。”站在河道旁,指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古城村党总支副书记崔向荣欣慰地说:“自从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和湿地净化处理,古城村委会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了很好地净化处理,‘尾水’得到了充分的循环利用,最终净化排入牛栏江的水也更清了,现在水质基本上都是常年达到三类。”

NEM1_20211019_C00411800940_A5637921

在坚持建设完善和推广运用好污水处理工程的同时,嵩明县在河道保护治理中还格外注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以此进一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

以牛栏江镇水海村为例,在“治水”过程中并非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而是做好“替代种植”——在当地的牛栏江大桥旁,过去污染大、效益低的数百亩蔬菜大棚,如今已完全被无污染、高收益的优质有机稻田所取代,充分保障了农户利益。

“我们宁可不要地租,也要保护好‘母亲河’,更何况改种优质有机稻后村上还帮着跑销路,收入也连年增长,真是大好事。”当地一位村民感叹道。

“退”出空间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作为农业大县的嵩明,过去的经济发展受惠于农业大棚,却同样也因“大棚”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为此,如何做好大棚退让工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就成为当地河道治理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在嵩阳街道山脚社区,静静流淌的普沙河是全县“一江八河”中的河道之一,仅山脚社区沿河100米范围内的开展蔬菜种植大棚的土地就有530余亩,其灌溉“尾水”时刻威胁到河道水质。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如何推进沿河大棚退让工作,让老百姓愿意拆?拆除大棚以后又如何保障群众有收益、有出路、有成效?

当地的破解之道是利用有机水稻种植低污染、改良土质的特性,全面开展替代种植,同时再大力推广肥水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大棚,逐步退出现有的传统农业大棚,以多元化手段既充分保证农户利益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以普沙河沿岸山脚社区的小普沙村为例,当地沿河道100米范围内的普通蔬菜大棚已全部退出,改种金色水稻和玉米,剩下的传统农业大棚也正逐渐被肥水一体化的现代高效大棚所取代。“没想到第一年就能有那么好的收成,这云粳37稻谷品质和产量确实不错。”当地一名正在收割有机水稻的村民兴奋地说。

云南嵩明:倾力守护好“母亲河”

“今年从四月开始,在沿河50米退让区域内,社区根据土地特质进行规划,在低洼地区种上了水稻,高地地区种上了玉米。今年丰收节我们的第一批水稻测产亩产量达到了617公斤,这给了我们村集体非常大的信心。”山脚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自文乐呵呵地表示,为了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未来社区打算在水稻收割后继续种植大麦、小麦和蚕豆,同时还要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现代化高效大棚,“现代化大棚建设的投入成本是原来的10倍,但是产值也超过以前的10倍。我们测算过,土地流转租金、种植收益分红,村民打工收入三项加起来,抗风险能力比以前要强的多。”

据介绍,按照现代农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的“三化”发展要求,嵩明县近年来通过引进高端设施大棚建设、实施普沙河片区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种植有机水稻等手段,持续推动农业大棚退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仅今年以来全县“一江八河”50米范围的传统农业大棚就已实现退让面积732.672亩。

县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嵩明县将继续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守牢生态环保底线,结合“河长制”工作实际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爱河护河的积极性,全面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打造“人人爱河、人人护河”的良好氛围,让河畅景美、水清岸绿成为常态,努力让嵩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云南网记者万旭舒珺珩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