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觀察|薪酬翻倍、砸錢搶人,新能源汽車業的“人才黑洞” 來源:澎湃新聞

當新能源汽車步入產銷兩旺態勢時,隨之而來的,是一波“高薪搶人”浪潮。這股浪潮中,既有新勢力造車的一馬當先,也有傳統車企的不甘示弱,甚至連不少跨界造車的企業都開始加入其中。

像“黑洞”一樣吸納各類人才

“一刷朋友圈,就能看到又有認識的朋友或熟人跳槽了。”一位要求匿名的汽車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曾經爲不少汽車行業從業人員“牽線”,“僅就我‘經手’的,新能源之間互相跳的不說,有(來自)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有(來自)傳統車企的,(來自)其他行業的也有。”

對於新能源汽車行業,他用“人才黑洞”來形容當下的狀態,“在行業內摸爬滾打了幾年的,相關院校專業剛畢業的,甚至其他行業比如軟件、算法、機械這類,從上到下,從管理到一線,都有(需求)。”

對於“人才黑洞”這個誇張比喻,記者隨機選擇了一家剛將北京工廠落袋爲安的頭部新勢力車企來驗證。在某招聘網站上,記者搜索發現,其招聘信息有四五十頁之多。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從月薪6-8千元的物流專員到月薪1.8-3.5萬元的質量工程師,從中專應屆畢業生到博士研究生,從北京上海等超一線城市到周口、商丘、樂山、遵義、淮安等三四線城市,從無需工作經驗的產品專員到要求八、九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管理職位,一家完整車企全部崗位的所有需求幾乎都能在其招聘信息中找到。

就連本科應屆畢業生,該車企都能給出每月1.5-2萬元薪資的職位,記者甚至看到該車企給“本科應屆畢業生要求”的“質量工程師”職位開出了每月1.8-3.5萬元的極高薪資,對於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大專學歷,這家車企也提供了十數個每月2-3萬元的售後技術管理崗位。

“新勢力車企相對‘捨得給錢’,”一位剛履新另一家頭部新勢力車企的“90後”直言,“目前我所在崗位的薪資,比起以前幾乎翻了一倍。”

他告訴記者,“以前沒從事過汽車行業,只是工作經歷和學歷正巧比較符合這家企業這個職位的要求,試着談了談,就成功了。”

除開這兩家,另一家並列“頭部三強”的車企此前也爲吸引應屆畢業生而做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校招宣傳活動,其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並非只要汽車專業相關的(應屆畢業生),有創意的、喜歡汽車行業的、願意直接動手靈活動腦的,我們都希望能吸納進來。”

不僅是整車廠,產業鏈條上的零部件企業同樣在招兵買馬。數月前,一位在某二線動力電池企業工作的管理人士就曾對記者扼腕,“就是晚了一步啊,看中的一個海歸碩士就被別家搶走了。”

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記者也看到一位就職於上海閔行某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的HR多次發佈混合動力、電機電池等研發技術崗位的招聘信息。

花樣百出的各類“激勵”

究“人才黑洞”其因,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整體高速擴張。

據中汽協10月13日公佈的今年9月數據,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爲35.3萬輛,銷量爲35.7萬輛,雙雙再創新高,環比分別增長14.5%和11.4%,同比均增長1.5倍。

據央視財經報道,某招聘網站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自動駕駛研發、智能座艙設計、軟件工程師等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經超過1.8倍,而造車新勢力給出的平均月薪爲15367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漲21.6%。

在另一家招聘網站上,記者看到,某高調宣佈跨界造車的科技類企業同樣公佈了針對汽車相關崗位多達二、三十頁的招聘信息。以其工作地點位於上海的招聘信息中,NVH工程師的月薪爲3-6萬元,且每年發放14個月的薪水。

除開誘人高薪,在過去不到半年的時間裏,不少上市車企還以“股權激勵”的形式來吸引人才。據統計,僅上汽集團、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三家的股權激勵總金額就達到了約250億元。

前述履新“90後”也向記者驗證了這一點,不過他並未透露自己的持股數量。記者在招聘網站上也看到,這家企業2022校招信息中強調了“全員持股”這一點。

前述新勢力頭部三強之一企業的秋招信息也顯示,能夠爲應屆畢業生提供稅前1.2-1.6萬元的月薪,每年發放13-15個月的薪水,而且入職的應屆畢業生同樣有機會參與股票期權激勵的競爭。

另外,某“鯰魚型”新勢力車企的一位員工告訴記者,就職期間可以用員工專屬折扣價購買公司的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相關獵頭整體訂單也有了數倍增長。上海一位汽車行業獵頭告訴記者,自己團隊今年拿到的單量,和去年相比可能有五六倍都不止,有一定資歷的專業人才往往可以同時面臨3到5個職業選擇。

該獵頭透露,“算法軟件類人才的薪資到了歷史高位,有新能源車企甚至直接在年包的基礎上加了一百萬現金,就是砸錢去搶人。”

光砸錢顯然不夠,另據一位服務於某搜索引擎和某自主車企共同出資成立的新造車品牌獵頭透露,其正在招聘的一個市場部職位,不僅薪酬比較靈活、沒有上限,而且工作直接向市場部負責人彙報。與此同時,該部門僅設置了一個預計需求的招聘員工人數,“這意味着如果將來團隊進一步擴大規模時,先入職員工就很有可能成爲團隊帶頭人。”

比傳統車企更爲誘人的上升通道

在面對新造車企業給出的各種有利條件面前,越來越多的汽車人開始“蠢蠢欲動”。據脈脈人才大數據平臺監測數據顯示,職場人求職活躍度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明顯,同比增長率達到49%。

在薪酬提升方面,據2021怡安TCM汽車行業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新勢力車企的薪酬增長率爲7.8%,而傳統車企爲4.3%。

在聊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薪酬時,一位傳統車企的就職者告訴了記者他所知道的一些情況,“很多職位都是同職位薪酬翻倍。”

以其所在的初級技術管理崗位而言,據其瞭解,“有些車企開出來的薪水幾乎相當於我們單位總監級管理層的水平。”他認爲,儘管傳統車企與新能源汽車行業薪酬增長率看起來只差了3.5%,如果考慮到新勢力車企相對更高的薪酬水平,漲薪的實際金額差距會更大。

前述履新“90後”則認爲,“傳統車企國企居多,晉升可能性太小了,新勢力車企裏哪怕就算不考慮晉升問題,也是年輕人居多,所以我感覺人際關係相對輕鬆一些。”

他還告訴記者,“目前我所就職的這家新勢力車企,創始人經常‘親自下場’,沒什麼架子,這種輕鬆的氛圍我目前比較喜歡。”

一位同樣在此車企就職的“80後”表示,據其觀察,畢業生就職三年後有50%左右會得到晉升,年薪百萬的“90後”、“30歲”高管也已有先例。

在不少傳統車企跳往新勢力車企的人士看來,傳統車企已經構建起了相對較爲完善的體制流程,而新勢力車企整個架構靈活性更強、變通性更大。

怡安研究數據報告顯示,在傳統車企研發體系中,從初級工程師到總監級別理想晉升年限爲17.7年,新勢力車企爲15.4年,而且傳統車企大多采用單通道科層制的職級體系,新勢力車企則採用了管理加專業的雙通道職級體系。

另外,在招聘、給予職位抬頭時,新勢力車企會提供字面上更高的職級名稱,以加強自身的吸引力。

前述“80後”認爲,“無論是薪水、漲薪幅度,還是晉升機會,外加全世界都在加速升級的新能源產業趨勢,新造車企業的誘惑力的確不小。”

加速賽道上的裁員潮同樣兇猛

但這位“80後”同樣清醒,他告訴記者,前兩年新勢力車企中曾經出現過一批裁員潮,自己所就職的這家便是其中之一。據其觀察,有新勢力車企在向傳統車企挖角時,曾許下過高薪承諾,但因資金緊張出現了降薪、延遲發放工資、裁員的現象,一些跳槽者基本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甚至因裁員而失業。

曾經財大氣粗不停“買買買”的寶能汽車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今年7月下旬,寶能開始了第二批裁員計劃,據內部消息,汽車板塊規模已經從年前的2.3萬人左右減少到了現在的8400人左右,且仍在以每週幾百人的速度減少,裁員比例超過65%。

砸下數百億元投入造車卻因母公司牽連而陷入尷尬境地的恒大汽車也值得業界警惕,即使發佈了路試視頻,仍被不少業內質疑其造車真假,而且其生產線改造工程也因資金緊張被迫停工。

另一個處於危險邊緣的還有拜騰汽車。據公開報道,其位於北美的300餘人規模辦公場所“僅零食採購費就花費700多萬美元,相當於平均每人1年喫掉了近2萬美元的零食,在上海長寧來福士廣場1號樓這種寸土寸金處層租了一整層用來辦公”,其店員服裝“全部從德國進口、量身定製”,中國區員工“1盒名片的製作費用就需上千元”。而在2019北京車展上,其首席事務官對記者反覆強調“控制成本”言猶在耳,2020年就有一線員工告訴記者最困難的時候“一個1200畝地的現代化製造工廠,只有41個人在幹活,甚至保安的工作我們都要負責,經理也要排夜班去夜間巡查”,但同期拜騰發佈的招聘啓事,數字產品戰略高級經理一職的月薪依然在2.5萬元以上,處於行業中上水平。

盲目擴張、高薪挖角固然能帶來士氣與活力,高居不下的運營成本也成爲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實問題。

而且,因新勢力的許以重金,被挖角者開始坐地起價,超出了企業能力範圍。以拜騰爲例,其高管降薪80%後依然處於年薪百萬的水平。

不少事實證明,片面賦予的高薪酬並不利於企業長期健康發展,野蠻擴張並不可取,成本控制是不少資金鍊緊張的新能源車企們需要重視的問題。

另外,在高速擴張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回過神來的傳統車企們和虎視眈眈的跨界造車企業們也加入了爭搶人才之戰。

據前述科銳國際《2021 年汽車行業薪酬報告》顯示,隨着新勢力車企旗下新能源車型陸續上市及量產,傳統汽車廠商也紛紛入局,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市場需求側,在未來4-5年,新能源及智能汽車將佔到汽車保有量有望達到25%左右,相關人才缺口將達到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量級。

來自招聘平臺的數據還顯示,新能源汽車的已經成爲新發職位增長領域之一,同比增長103.5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崗位需求量TOP10中,感知算法、AI、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佔據了一半席位。

爲了緩解人才缺口,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新設了“智能車輛工程”專業,不少高校開始陸續對車輛工程專業和課程體系進行調整。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增了智能製造專業,北京理工大學增設了人工智能專業,北京工業大學新增了智能製造相關專業。

隨着新能源領域的加速發展,汽車人才爭奪戰只會更加激烈。有業內觀點認爲,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2-3年時間裏,汽車行業都會存在人才快速和頻繁流動的現象,而且這波人才流動浪潮將會覆蓋整個汽車產業鏈,從整車廠到零部件,甚至延伸到服務領域。

汽車人才研究會祕書長李喆樂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適度提高薪酬以及人員的流動有利於產業發展,但如果爲了人才爭奪而開展惡意競爭,不僅會讓人才對自身的能力與水平產生誤解,不利於人才本身的成長,而且還將造成行業內薪資水平的不正常波動,讓本就利潤相對偏低的汽車製造業更加內卷化。對此他建議,“每家車企還是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和所處階段,制定合理且科學的薪酬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