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強化金融機構創新主體地位,實行“揭榜掛帥”“賽馬”機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願 北京報道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會議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儘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融科技創新離不開互惠共享、開放包容的環境,金融業要在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交流與合作。”10月20日,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

範一飛認爲,強化金融機構創新主體地位,應發揮大型金融機構帶動作用和示範效應,實行“揭榜掛帥”、“賽馬”機制,加大關鍵軟硬件技術金融應用的前瞻性、戰略性研究攻關,推動金融科技共性技術、資源、服務開放共享。

與此同時,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技術創新國際交流與協作,通過內引外擴、研發合作、技術併購、標準共建等方式加大創新力度,在國際前沿技術和管理經驗方面大膽嘗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等重點領域專利的全球佈局,推動科技成果在國際上推廣應用,促進提升金融科技整體發展水平。

當前,金融機構管理模式、治理能力、組織方式持續優化,12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及部分大型證券、保險機構相繼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體制機制更加靈活,創新動能進一步釋放。

範一飛表示,數字化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金融機構從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全鏈條推動創新與變革。

一是構建敏捷化創新體系。科學設置技業融合的崗位與部門,探索跨職能、跨部門、跨條線的任務型團隊,打造數字化工廠、創新實驗室等創新模式,建立健全企業級創新試錯容錯和風險補償機制,加速形成安全與效率並重的創新孵化與應用推廣體系。

二是夯實一體化運營中臺。採用低耦合、高內聚架構搭建便捷易用的技術中臺,提供可擴展、可配置的組件式技術支持;構建集成數據整合、提純加工、建模分析等功能的綜合型數據中臺,推動業務數據化向數據業務化發展;建設模塊化、可定製、高複用的業務中臺,支撐數字經濟時代靈活多變的業務創新需求。

三是健全自動化風控機制。事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識別潛在風險點和傳導路徑,增強風險管理前瞻性和預見性;事中釐清關聯關係、研判變化趨勢,實現對高風險交易、異常可疑交易等的動態捕捉和智能預警;事後通過數字化手段實施自動化交易攔截、漏洞補救等應對措施,推動風險管理從“人防”向“技防”“智控”轉變。

四是提升數智化營銷能力。堅持以客戶爲中心的數據管理和價值創造理念,合理佈局營銷渠道,基於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等技術探索資源協同、場景化的營銷模式,打造服務客戶全生命週期的營銷範式,推動營銷服務從大衆化向差異化、人性化轉變,提升獲客、活客、留客水平。

創新也意味着風險,範一飛稱,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創新日益複雜多元、金融風險更爲交叉隱蔽。用好監管科技是處理好安全與效率關係、穩妥發展金融科技的“破題之鑰”。

一是夯實監管科技應用基礎。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模式識別等技術對監管規則、合規要求進行結構化處理,搭建有效支持規則識讀、執行、對接的監管科技平臺,積極將數字合規工具嵌入交易行爲監測、業務數據報送、風險事件報告等場景,提升監管效能、降低合規成本。

二是加強數字化監管能力建設。打造權威專業化風控基礎設施,按照“共建、共享、共用”原則建立維護金融科技風險庫、漏洞庫和案例庫,健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爲做好風險防控提供支撐。

三是築牢金融與科技風險防火牆。加快建立智能算法模型安全評估和合規審計體系,及時披露決策機理、運行邏輯和潛在風險,提升算法可解釋性、透明性、公平性。強化雲計算標準符合性與安全性管理,規範金融團體雲應用,通過負面清單、盡職調查、風險補償等措施加強第三方算力設施集中度風險管控,防範外部雲服務風險向金融領域傳導。

範一飛還表示,科技治理是金融數字化轉型爬坡邁坎的關鍵。金融機構要抓住這個“牛鼻子”,充分激發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的巨大潛能。堅持促進創新與防範風險相統一、制度規範與自我約束相結合,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倫理治理體系。金融機構要履行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建立倫理審查、信息披露等常態化工作機制;行業組織要研究制定自律公約和行動指南,前瞻研判倫理挑戰,及時預警倫理風險、築牢自律防線;從業人員要主動學習、提高認識,自覺踐行科技倫理規範,堅決抵制不良行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