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藝術基金資助,揚子晚報、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承辦的江蘇藝術基金2021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藝術評論人才培訓班》,藝術討論不斷深入。10月21日上午,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寧走進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跟學員們分享了自己對於戲曲評論的看法和體會。講座主要圍繞做怎樣的戲曲評論以及評論者應具備哪些素養和能力兩個議題展開。

王寧教授認爲,戲曲批評要具有建設性,即要對評論的劇目、演出人員、劇團等提出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建議。這要求評論者自身需秉持端正的學術態度,評價要中肯、公允,不要一味地“放炮”批判,過於偏激的批評反而會削弱批評的力度和價值。評論者要在指出缺點、不足的同時條理清晰提供改進的方向和切實可行的方案,這也有利於劇團的良性發展。

批評者必須具備怎樣的素養和能力?首先,要洞悉戲曲史。王寧教授指出當今的戲曲評論存在一個僅從文學視角分析戲曲人物形象、主題、內涵的問題,這種評論方式忽略了評論的對象本體。戲曲作爲一個藝術門類有其特有的藝術形式特徵,評論者要對其起源、發展、現狀等有充分的學術積累,這是批評的基礎和底氣。如研究崑曲必須瞭解它一開始並不是舞臺藝術,而是源於上層階級和文人的家班、家樂,重清唱,有着體局靜好的特徵。

其次,要熟悉戲曲語言,具備文學解析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會造成對劇本的誤讀和誤判。“曲之深者,能發深微”,《桃花扇·餘韻》通過漁樵山野的明末藝人蘇崑生、柳敬亭之口表達了沉痛的家國興亡之感,作爲“劇眼”明確指出這是一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而不能被解讀爲僅表現男女愛情。《牡丹亭·尋夢》則是一部女性慾望被壓抑的哲理思辨劇,評論者需明晰其曲詞表達的豐富層次和區別於西方的非寫實的“情感敘事邏輯”。

最後,要熟悉本體藝術,包括舞臺表演的一切內容。以崑曲爲例,出於舞臺演出的需要,現代許多新戲多以摺子戲的形式呈現,隨着發展逐漸行當化和技巧化,編劇在創作時通常會遵循“依行分戲”和“寓技於折”的原則。對於前者,評論者要能看出某折戲的主角兒是誰,是巾生戲、五旦戲還是醜戲;針對後者則要明白它展示的技巧主體是什麼,是打戲、歌舞戲還是念白戲,並要能說出技巧的高低好壞。評論者在實踐中也可以掌握自己的“獨門利器”,如王寧教授對曲牌排場的研究成爲他評價崑曲作品的獨特視角。

爲了讓學員們更直觀地理解戲曲評論的方法,王寧教授分享了他對2020年江蘇中秋戲曲晚會的評論文章,他強調,所有的批評者都必須關注當下,批評要“服從於時代,發出時代的聲音,或者說,要代替時代發出自己的聲音”。

通訊員 耿中蓓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