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有待加強 人民幣資產加速崛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何柳穎 家俊輝  廣州報道

10月21日,“2021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一屆大灣區(黃埔)經濟峯會”在廣州開幕。活動期間,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花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渣打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澳新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等學者就“雙循環戰略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展望”展開主題探討。 

以金融創新串聯大灣區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將作爲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際大循環的重要樞紐。

花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大灣區是中國內外雙循環的一個交叉區域。“內地九市是中國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及創新中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比較大的金融中心、資管中心;香港則是很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澳門在今後隨着產業的多元化,在金融方面也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建樹。”

程實認爲,作爲經濟樞紐,大灣區的一個關鍵作用就是平衡不同的經濟週期狀態下的發展需要。“在艱難時期,通過內部續力,爲未來進一步通達做好準備,我覺得大灣區在進一步優化長期全球資源配置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它的樞紐特點所在。”

程實強調,大灣區是踐行“雙循環”戰略的一個重要基點,也是串聯境內境外兩個市場的一個關鍵要地。他認爲,其中有三個重要的問題值得去思考:一是如何更好地講好在岸經濟的故事,來穩定增強離岸市場的信心;二是如何進一步增強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保證兩個市場的串聯更加有效;三是如何通過進一步的金融創新來發揮大灣區串聯兩個市場的關鍵作用。

“非常重要的一點,大灣區有兩個國際性市場,一個是港股,一個是深交所。我們可以看到金融創新在其中還有很多的發展潛力。比如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之中,大灣區可以通過設計和推廣更多的離岸人民幣證券產品,來使人民幣獲得更多的市場支持,無論是在投資方面或是其他方面。”程實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將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楊宇霆指出,這個走廊非常重要,“會把每個城市獨有的優勢連起來,加快速度破除以前的一些瓶頸,比如加大要素的投入、人才的流動、資金的流動等等。”

劉利剛同樣強調要素流動的重要性,“今後大灣區的深度融合,需要在要素資本流動方面有制度方面的突破。比如人員的流動,不僅是一般的老百姓通關便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些高級的技術人才、金融人才今後是不是能夠在香港、澳門能擁有被認證的營業執照,可以爲整個大灣區提供高質量服務。” 

人民幣資產正加速崛起

對於投資機會,程實表示,從資本市場而言,非常看好港股;從行業投資的角度來說,非常看好新能源、科創以及跨境金融;從實體經濟投資來看,整個大灣區內具有要素吸引能力和較強增長潛力的區域也是值得關注的,比如黃埔。

劉利剛則提出,大灣區的很多長期基建融資可以考慮到香港市場發債,“一方面融資成本可以降下來,爲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能給香港的金融市場帶來一個新的比較重要的市場。”

針對綠色經濟的投資,渣打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認爲,面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賽道,金融在其中有很多機會,建議市場可以提供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產品。

此外,他還特別指出,關於人民幣國際化,現在願意在交易環節用人民幣的客戶越來越多。“我們的客戶當中,有20%的客戶已經用人民幣結算,有16%左右的客戶計劃用人民幣來進行進出口結算或者是投資,但最終還是歸結到收益率、安全性、流動性都比較好的金融產品。人們在持有人民幣之後,要有能夠投出去的工具,香港作爲離岸市場或許能夠開發出更多的工具。”

他表示,最近債券“南向通”開放之後,爲二級債基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幫助國內的機構投資者購買在香港交易的債券,這樣二級市場的發展又會對一級市場的發展起到一個推動作用,如果二級市場交易量非常大,而且這個市場非常有效,就會有更多的國內或者國外的投資者到香港來發債。

沈明高亦表示,對大灣區而言,尤其是對香港、澳門的離岸市場來講,人民幣資產的崛起,特別是人民幣資產是否能作爲一個核心資產站住腳,“這可能是未來一個最大的機會”。

(作者:何柳穎,家俊輝 編輯:周鵬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