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董昊騫 儀首歌 濟南報道

身着湖綠色運動衣的老師們,和孩子們手牽手,溫柔且堅定地幫助他們走過感統室特意放置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的“路障”,孩子們光着小腳丫,仔細感受着不同的觸感。在舜風路777號,同樣的動作每天都在上演。

這裏是一所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名叫希望之舟。對於學校裏這羣特殊兒童來說,成長,不是水到渠成的本能,而是日復一日的訓練。

數據顯示,2016年時我國有自閉症人羣1000萬,總體患病率在1%左右。這1000萬人羣中,0-14歲的患兒可能超過200萬,且這個數據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爲兒童精神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種。

近日,濟南大學特殊教育實訓基地在希望之舟特殊兒童服務中心揭牌,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對話學校工作人員,揭祕這所“以愛爲舟,點亮特殊兒童希望之燈”的學校。

希望之舟的老師在給孩子們上感統課

自閉症患兒家長決心創辦特殊兒童康復中心

籃球場、鞦韆、文化課教室、感統室……走進希望之舟特殊兒童服務中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所幼兒園,很難讓人與自閉症的孩子聯繫起來。

他們的生活本來可以無憂無慮,充滿陽光與歡笑,然而因爲自閉症,他們把自己鎖在狹小世界裏,感受不到世界的美妙。希望之舟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的董事長劉風華感嘆,這些兒童被稱爲“星星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然而在這個浪漫的名字背後,卻是一個個心酸的故事。

“我們三個好姐妹是希望之舟的創始人,其中一名創始人就是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劉風華介紹,該名創始人張女士的兒子在兩歲被確診了自閉症,從那時起,這名創始人就帶兒子到處尋找康復機構,全國各處奔波,但始終沒有找到一所合適的康復學校。

“我們是看着小朋友長大的,在成長過程中,不論是孩子自己還是家長都承受了很大壓力,非常心酸。”劉風華表示,自閉症兒童的內心很沒有安全感,離不開家長的陪伴,需要家長時刻陪着他,在他焦躁時及時安慰和引導。在普通學校,由於教師和學生的數量,無法做到這一點。

爲了讓自家的自閉症兒童有一個理想的康復場所,也爲了讓更多的自閉症兒童可以到一個高標準高水平的機構接受康復教育,讓更多和自己一樣的家長能把孩子送到一個放心的地方解決後顧之憂,張女士找到兩個有愛心的好朋友,決心自己創辦一所心中理想的高水平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

希望之舟的活動場地

一步步提升的生活自理技能

鑫鑫是在20多天前被家長送到希望之舟的。

這名4歲半的小男孩兒,初到希望之舟時,不會說話,只能用“啊啊啊啊”來代替語言。而且對於老師、家長的很多簡單指令都不配合,甚至還有動手打人的問題。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解決鑫鑫小便的問題。”希望之舟特殊兒童服務中心校長鄺金霞說,剛到希望之舟的鑫鑫根本不進入衛生間,老師用分解的方法,將孩子一步步引入衛生間。但進入後的鑫鑫不會坐到馬桶上,老師就與鑫鑫家長溝通,拿來了他在家中的坐便器,讓他先坐在自己專屬的小馬桶上方便。

通過一段時間訓練,鑫鑫可以坐在兒童專用馬桶上解決小便問題了,“一開始,他的褲子也是不脫的,老師就在旁邊引導輔助他學會在方便時脫褲子。現在,孩子能自己進到衛生間進行小便了,一點都不排斥。”鄺校長說,鑫鑫現在也能說出簡單的詞句代替“啊啊啊啊”的表達。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首先要訓練的就是生活自理的技能。繼而,學校會訓練他們社會溝通能力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顯然,通過訓練,鑫鑫的進步非常明顯。“一般來說,輕度自閉症兒童是可以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情況比較嚴重的通常會被送到特殊教育學校,那些各項能力好一些的特殊兒童是不需要家長陪同的,但能力差一些的兒童就需要家長時刻陪在身邊了。”鄺校長介紹,家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我們中心特別設置了全託班,就像普通學校一樣,早晨家長把孩子送來,晚上再接走,白天完全由我們的老師負責孩子的陪伴和引導。”

需要訓練的“感受”

的確,根據天津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研究發現,自閉症父母特別是母親,會遭遇自閉症焦慮、抑鬱的負性情緒等創傷。自閉症的康復和融入社會都需要父母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很多家庭難以負擔這筆費用,有些家庭甚至因此走向破裂。

在希望之舟,就有這樣的家庭。

今年5歲的明明也是一名自閉症兒童。由於明明情況嚴重,明明媽不得不辭掉工作專心陪伴孩子。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經濟重擔就全部壓在了明明爸的肩頭。

“他們家經濟條件非常困難。”鄺校長介紹,明明不僅有自閉症,還伴有癲癇,需要長期治療。“當時,明明媽跟我們說過,‘爲了給孩子治療癲癇,放棄了自閉症的康復治療,因爲家裏實在沒錢了。’聽到這話,我們真是不忍心。”

不幸,卻也幸運。明明媽最終找到了希望之舟,三個創始人得知明明家的情況後,一商量還是決定收下他,併爲他減免學費。

要知道,教育自閉症兒童的成本並不低。據鄺金霞介紹,該校針對自閉症兒童和智力缺陷兒童特別引進了教材和教具。課程設置也和普通學校不同,每天第一節課就是戶外運動,因爲這樣的孩子需要大量的運動。接下來就是感統課、生活語文、生活數學、音樂美術、生活自理等課程。

採訪當天,正是孩子們上戶外運動課和感統課的時間。老師牽着孩子們的手,讓他們光腳丫走過路面上特意放置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的“路障”,學習“感受”這種感覺。

“盪鞦韆是開心的,你也蕩過,那種感覺就是開心。”

“踩在不同東西上的觸感是不一樣的,剛纔踩過的東西是澀澀的感覺,這種東西則是光滑的感覺。”

……

每當有不同的體驗,老師們都會一一給孩子講解。

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爲什麼要去創辦這樣一所學校呢?創始人說:“因爲愛。”

(爲保護隱私,文中患兒姓名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