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2016年推進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以來,全市養老驛站已達1000多家。然而,由於運營管理能力不強、自身造血能力弱等原因,養老驛站多數處於虧損狀態,發展得不盡如人意。

明明是“朝陽產業”,養老驛站卻爲何紅火不起來?

運營難:

近百人流量才能“養活”一家驛站

臨近中午,大興區雙河北里社區養老驛站開始爲訂餐的老年人送餐。一葷一素、一湯羹、一主食的老年餐售價20元,免費配送上門。“今天一共三個老人訂餐。”驛站負責人有些無奈。

雙河北里社區養老驛站紮根社區三年多,和老人的關係十分緊密。老人不舒服,驛站工作人員上門幫着叫救護車,把老人抬下樓;老人買了菜,拎不動,驛站工作人員幫着往樓上送;老人家裏燈泡壞了,驛站工作人員幫着上門換燈泡……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服務都是“義務”的,不收費,也不賺錢。

“敬老月”期間,全市許多養老驛站都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活動。老人蔘加活動是免費的,但對於驛站來說,卻都是實打實的成本。以一項剪紙活動爲例,剪刀、膠水、紙張、邀請老師,都需要花錢。即便有的老師不收費,但材料費依然需要支出。由於經營困難,養老驛站不得不“精打細算”。

讓一家養老驛站“活”下來,需要多少錢?一家驛站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把水電、供暖、人力成本、活動費都算上,運營一家養老驛站一年至少需要20萬元。其中,驛站工作人員的工資就佔了總成本的近70%。理想狀態下,驛站的日客流量要達到七八十人,才能“養活”一家驛站。疫情期間,這樣的目標很難達到。

這樣一筆賬,還是在沒有租金的前提下。根據相關規定,爲了幫助養老驛站“減負”,驛站建設按照“政府無償提供設施”原則,由街鄉鎮通過租賃、置換等方式獲取土地或設施建設驛站,或通過給予租金補貼的方式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建設運營驛站。去年,爲幫助養老服務機構渡過疫情期間運營困難的難關,本市又拿出1億元資金用於支持機構運營,其中6000多萬元用於養老驛站。

西花市養老服務驛站,工作人員爲老人做法律諮詢

然而,在政府大力扶持的基礎上,不少驛站依然生存艱難。根據北京市社會福利服務管理平臺數據顯示,今年1到8月份,全市有241家養老驛站服務流量顯示爲零,另有157家驛站的服務流量低於100人次。

服務難:

人手不夠業務難開展

在北京市“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中,養老驛站被賦予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總服務檯”的角色,是老年人身邊服務、牀邊服務的直接提供者。

去年以來,本市出臺系列文件,引導驛站聚焦全市基本養老服務對象,通過劃分責任片區、明確責任清單等措施,與基本養老服務對象精準對接。以每個驛站服務覆蓋200-300名基本養老服務對象的標準,要求驛站主動溝通、建立聯繫、承諾服務。

有了責任劃片,爲養老驛站提供了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然而記者走訪多家養老驛站發現,大多數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只有兩到三人,開展日常工作顯得捉襟見肘。“很多驛站只有兩個人,三個人還算多的。”

一位驛站負責人表示,驛站需要對接各種資源,組織各種活動,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評估,兩個人其實忙不過來。“跟老人打交道是一件比較耗時間的事,老人有事找到驛站,不可能幾分鐘就給打發了。”然而,因爲成本問題,驛站無法增添更多人手。

因爲成本問題,驛站工作人員有限,不利於服務的有效開展,導致服務水平差,形成了一種不良循環。記者發現,不少驛站存在服務功能單一,專業服務能力不強,難以滿足居家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

這種狀況也不利於養老驛站吸引人才。一位驛站負責人表示,他們的新員工試用期是兩個月,很多人受不了驛站的工作強度,試用期沒過就辭職了。留不住人,也難培養出優秀人才。在上個月結束的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北京賽區選拔賽上,99名選手中20%來自養老驛站,卻無人進入決賽。

盈利難:

“老人還沒有形成爲服務買單的意識”

今年,爲滿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本市依託養老驛站,助餐點位新增實現了“加速度”。在一些備受歡迎的養老驛站,用餐高峯時段甚至出現了老人排隊的場面。老年餐賣得紅火,驛站是否就能盈利呢?

一位驛站從業者表示,老年餐雖然需求旺盛,但除了爲驛站引來流量,直接帶來盈利的不多,許多時候“賣一份餐還要賠上幾塊錢”。記者瞭解到,一份老年餐均價爲20元,利潤空間非常有限。由於沒有利潤,配餐公司不願意給驛站送餐,有的甚至開出訂餐100份起送的條件,條件苛刻。

記者瞭解到,爲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也可以在養老驛站消費,購買養老服務和照護用品、輔具。然而,相比購買服務,老年人更喜歡買東西,尤其是生活用品。爲了迎合老年人的消費心理,一些養老驛站打“擦邊球”,賣的東西越來越雜,變成了“雜貨鋪”。而根據相關規定,發放該補貼的主要目的是讓失能老年人享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

豐臺區一家養老驛站,貨架上的“照護用品”

一位驛站負責人告訴記者,老年人只會對剛需買單,驛站日常提供的文娛活動、健康講座幾乎都沒有盈利空間。“老人還沒有形成爲服務買單的意識,想要撬動銀髮羣體消費仍然很難。”

專家看法:

從生存到盈利需要積累

圍繞養老驛站功能定位不準、運營管理不善、專業運營服務能力不足、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本市出臺了《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管理辦法(試行)》,並於今年起施行,解除了束縛驛站發展的不適應市場的管制行爲。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驛站只要聚焦老年人依法去組織服務,且不違反驛站管理負面清單,均應予以支持。爲了讓養老驛站儘快擺脫“小散弱”的困境,新的驛站扶持辦法也於近日出臺,將以往的服務流量補貼方式,調整爲給予驛站基礎補貼。養老驛站的難題有望得到解決。

“我們現在講老齡化程度加深,只是進入60歲以上這個年齡段的人多了,還沒到那種真正高齡失能的程度。”北京楓華老年互助資源中心創始人馬乃篪表示,並不是人一進入老年就需要養老。老齡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養老市場也需要培育。從現階段來看,養老驛站不掙錢是正常現象,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過程。

馬乃篪表示,對於養老驛站而言,需要苦練內功,規矩做事,不能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的情況。對於主管部門和社會公衆而言,則需要繼續扶持的基礎上,對養老驛站給予一定的包容。“養老驛站要有社區治理的意識,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特點,驛站要知道社區缺什麼,然後根據需求來補什麼。”

至於養老驛站人手不夠、服務能力不強,馬乃篪認爲,這一問題有望通過引入志願服務來解決。在楓華老年互助資源中心運營的幾家養老驛站,通過實施“時間銀行”項目,一些老年志願者經過培訓上崗既減輕了驛站工作人員的壓力,同時志願者也從中獲得了相應的服務,實現了良性循環。

雖然目前還存在諸多艱難,許多從業人士仍對養老驛站保持樂觀。某連鎖品牌養老驛站負責人表示,責任片區政策的落地,有助於驛站切實承擔起“總服務檯”責任。未來,結合長護險、家庭養老牀位服務的落地,驛站有望迎來更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