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遇迷路盲人,出租車司機送他們回住處

眼睛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傷後,還能看得見嗎?

神經科學發現,大腦有一種特殊天賦,能夠不依靠眼睛,讓天生的盲人學會“看東西”。

Part.1

躺進“按摩椅”,先天盲人也能“看見”飛來的球

1969年,《自然》刊發了一篇頗具科幻色彩的論文,文中詳細描述了一種很奇怪的儀器,通過“按摩”盲人的後背,能夠讓他們“看見”東西。

讓我們還原一下實驗情景:

一個先天盲人,沒有任何視覺經驗,躺在一張類似牙科治療椅上。在他旁邊安裝了一臺配有變焦鏡頭的老式攝影機。

治療師用手搖的方式移動攝影機,來掃描盲人面前的景象。生成的影像被傳送進身後的儀器中,儀器把經過處理的視覺信號,傳輸給治療椅背上的刺激點矩陣。

具體來說,景象中光線弱的部分,對應的矩陣刺激點會震動,而光線強的部分,就不震動。這些觸點會直接刺激盲人的後背皮膚,像是按摩椅一樣。 

巴赫-利塔發明的“助視神器”。圖中鏡頭的位置朝向正好模擬人眼的視角,能使盲人感知面前的物體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

經過20-40個小時的密集訓練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盲人不僅能夠區分垂直線、斜線和曲線等不同的線條,還能辨認圓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常見的幾何形狀。

在學會操控攝影機後,透過變焦鏡頭,盲人能夠瞄準房間的不同位置,來識別電話、椅子、杯子等各種物體(即使被部分地遮擋住),並描述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

逐漸地,他們開始能感知到面前的三維立體空間:

物體的遠近,能夠導致圖像產生大小變化;

從不同的視角觀察物體,它的形狀會被扭曲;

物體的背光面會投下陰影等。假如有人朝鏡頭扔一個球過來,盲人會很自然地躲避。

藉助這個“觸覺-視覺”(tactile-vision)儀器,盲人甚至還學會了辨識人臉(如,名模的臉孔)。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還能“觀察到”人物的外表和舉止的變化。

比如,他們描述某位女士:“她今天把長髮放下來了,而且沒有戴眼鏡。她正把右手移到腦後。”

刺激點矩陣的振動模式在監控示波器上,投射出一個二維影像。

圖像顯示的是人臉形象。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盲人能夠學會識別類似複雜程度的觸感模式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爲什麼刺激後背,大腦就能夠“看見”呢?

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保羅•巴赫-利塔(Paul Bach-y-Rita),曾對使用盲杖的盲人,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和研究。盲人在行走時,會前後掃動盲杖,盲杖的尖端經由皮膚上的觸覺感受體,來告訴盲人路況信息。

巴赫-利塔深受啓發:盲杖可以看作是盲人和物體之間的“接口”。通過盲杖在手上的壓力觸感,形成諸如房間擺設這樣的空間信息。

因此,手上的皮膚及其觸覺感受體,就像一個信息收集站。它們可以替代視網膜,使圖像在大腦中形成。

“按摩椅”正是以類似的方式,讓盲人能夠“看見”。簡單來講,這是大腦在看東西,而不是眼睛。

Part.2

隨機應變的大腦

巴赫-利塔的這項前瞻性實驗結果,證實了“感官替代”(sensory substitution)理論。

具體而言,這是指負責視覺功能的重要神經通路,一旦斷掉或被堵死,大腦就會繞道。

掌管觸覺感受的神經通路,本來在視知覺中極少被用到,但是現在能作爲替補上場,發揮“看東西”的作用。看來,大腦也懂得“條條大路通羅馬”。

事實上,大腦很像一臺待在黑暗腦殼裏的解碼器。當外界的各種感官信息輸送進來後,不管這些信息是光子、空氣壓縮波、分子濃度,還是壓力、質地或溫度,都會被統一轉換成腦中的通用語言:電化學信號。

正是這黑暗劇場裏的生物化學反應,形成了我們對現實的所有感知。

即使感知信號來自非同尋常的感覺神經通路,大腦也會迎難而上,通過不斷地學習、理解新的信號,來重新組織感官知覺。

這要歸功於幾百萬年的生物進化,將大腦打造成了隨機應變的“大咖”。化腐朽爲神奇的超強學習能力,正是源於人類大腦神經的靈活可塑性。

巴赫-利塔是將大腦神經的可塑性,運用於復健醫學的先驅。

繼“按摩椅”之後,世界上湧現出了一些更現代化的設計。比如,通過給耳朵輸送聲音,或是採用小幅振動刺激前額或舌頭的方式,來向大腦傳遞視覺信息。不用眼睛,也能“看見”。乍一聽,這像是特異功能。但細想來,這也是大腦正常運作的結果。

無獨有偶,聽覺也可以不依賴耳朵。

Part.3

另類方式“聆聽”世界

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團隊爲聽障人士,精心設計了一款助聽神器——可變超感官傳感器(Variable Extra-Sensory Transducer, 即VEST,俗稱“背心”)。

“背心”自帶麥克風,能對外界聲音進行實時感知覺編碼(real-time perceptual coding)。

編碼信息隨即映射給“背心”上的一些微小振動電機。電機能根據聲音的頻率,激活動態的振動模式,再傳送給整個軀幹。

“背心”的工作原理

(圖片來源:eagleman.com )

這項可穿戴技術也能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運行。設備一旦捕捉到環境裏的聲音,就會通過藍牙將信號映射到電機上。

“背心”在移動設備條件下的工作原理(上);“背心”的正反面(中);伊格曼展示“背心”的穿戴效果(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適應“背心”發出的振動信號,就像是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起初,這些外來信號難以捉摸。但經過足夠的訓練,大腦會交叉對比不同的後背觸感,並逐漸學會從中提取規律,把“背心”的語言,轉換成能夠理解的信息。比如,大腦能將某個詞語與具體的振動模式匹配起來。

實驗表明,每天穿“背心”2小時,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裏,聽障人士就能將他人說出的單詞,正確地拼寫出來。

伊格曼表示,這項專利技術不僅能爲患者免去耳蝸移植手術帶來的侵害,而且有望讓他們獲得直接的聽覺感受體驗。這就類似盲人通過觸摸盲文,來理解文字的含義。

故事還沒結束,後續工程師們又神來一筆!他們將“背心”的核心技術,濃縮進了一個小巧的手環裏,並給它起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名字——“Buzz”,意爲“發出嗡嗡聲”。 

手環的界面安裝有電源開關、用戶設置按鈕、一個麥克風以及一個微控制器。

(圖片來源:Neosensory.com )

手環雖小,但功能俱全。它配有1個捕捉環境聲音的麥克風、4個振動電機以及精密的信號處理系統。該系統能像“背心”那樣,將外界信號經由“聲音-觸感”(sound-to-touch)算法編碼後,轉化成電機輸出的動態振動模式。

麥克風捕捉到的聲音信號,經過微控制器處理後,轉化成4個電機輸出的不同振動模式。每個振動點是8.2mmX8.5mm的長方形區域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僅僅只有4個振動刺激點的手環,能傳遞出足夠多的觸感信號嗎?

研究團隊在失聰和聽力嚴重受損的18名患者身上,進行了爲期一個月的監測。在這段時間的日常生活中,患者每天至少佩戴手環4小時。從剛佩戴手環的那天起,患者每隔兩週接受一輪測試。

數據顯示,患者能夠學會區分由單詞音頻轉化而成的不同振動模式。並且,他們也能辨認出,來自相似但不同單詞的振動模式。

進一步研究後發現,患者還能學會識別日常生活裏的聲音。他們的學習素材涉及嬰兒的哭泣聲、汽車喇叭聲、鬧鐘聲以及鼓掌聲等14個類別。

令人欣喜的是,他們的識別能力隨着佩戴天數的增加而提高。

事實證明,隨着對手環功能的不斷適應,佩戴者逐漸變得能更好地感知周圍的聲波世界。

美好的故事仍在繼續。相信手環能爲更多的聽障人士帶去希望。

人類大腦特有的這種化腐朽爲神奇的學習能力,爲受限的感官知覺,帶來了全新的可能。

參考文獻:

1.Perrotta, M。 V。 , Asgeirsdottir, T。 , & Eagleman, D。 M。 。 (2021)。 Deciphering sounds through patterns of vibration on the skin。 Neuroscience (4)。

2.Bach-Y-Rita, P。 , Collins, C。 C。 , Saunders, F。 A。 , White, B。 , & Scadden, L。 。 (1969)。 Vision substitution by tactile image projection。 Nature, 221, 963–964。

3.Novich, S。 D。 , & Eagleman, D。 M。 。 (2014)。 A vibrotactile sensory substitution device for the deaf and profoundly hearing impaired。 2014 IEEE Haptics Symposium (HAPTICS)。 IEEE。

4。諾曼·道伊奇 《重塑大腦,重塑人生》(2015)機械工業出版社

5。大衛·伊格曼 《大腦的故事》(2019) 浙江教育出版社

6。我們能爲人類創造新感官嗎?| TED

7.https://www.ted.com/talks/david_eagleman_can_we_create_new_senses_for_humans/transcript?language=zh-cn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張舒喻

本文首發於中國科普博覽(kepubol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