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將研究建立“雙碳”標準體系

新京報訊(記者 陳琳)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李治平日前表示,中標院將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等部門的指導下,從研究建立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提檔升級節能標準,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等方面,做好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標準化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對碳達峯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統謀劃,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大舉措。標準體系建設是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關鍵基礎設施之一。“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政策文件均對建立健全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提出明確要求。

在日前舉行的“綠色低碳轉型標準化技術研討會暨第七屆綠色生產與消費交流會”上,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組織編制的《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進展報告》正式發佈。碳達峯碳中和標準涉及節能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溫室氣體管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循環經濟、生態環境、綠色金融等多個領域。從國際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認爲國際標準能夠有效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已發佈的23000多項ISO國際標準中,有1000餘項直接貢獻於氣候行動。從國內看,我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等各層級標準中均有一定數量的碳達峯碳中和相關標準。

《報告》顯示,基於重點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調查統計,我國在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等傳統能源領域的國家標準共計有900餘項。在現有國家標準中,覆蓋計量、能耗限額、能效、在線監測、檢測、系統優化用能、能量平衡、能源管理、節能量與節能技術評價、分佈式能源及績效評估等節能類國家標準390餘項,現行強制性能耗限額與能效標準分別爲112項和75項。碳排放領域涉及計量、監測、覈算、管理和評估等系列標準,已發佈溫室氣體管理相關16項國家標準,正在修訂的標準30餘項;此外,綠色製造、包裝和評價等國家標準有50餘項,循環經濟類國家標準10餘項。

另外,上述傳統能源領域行業標準共計6100項,其中涉及綠色、節能、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能效、能耗、溫室氣體等多個領域的行業標準700餘項。

《報告》指出,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是一項長期、系統、複雜的工作。與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重大需求相比,標準體系離全面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工作尚有差距,主要體現在標準體系不完善,存在缺失。可再生能源現有標準不能滿足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需求;標準統籌協調不足,標準與政策銜接不緊密,標準實施效果欠佳;部分標準與國際標準不接軌,急需加大轉換力度。因此,需要重點開展幾項工作,如建立碳達峯碳中和相關標準的統籌機制、加快制定急需技術標準,包括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和能效標準,充分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構建起完善的標準實施和監管體系;實現標準數字化技術創新等。

此外,碳達峯碳中和標準體系應涵蓋能源、工業、建築、交通、農業、林草、金融、商務、公共機構、居民生活等各方面,實現碳排放重點行業和領域全覆蓋。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