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媒:華盛頓對華鷹派炒作中國導彈威脅,爲什麼?

美國《華盛頓郵報》10月25日文章,原題:誰在擔心中國的新導彈,爲什麼?  試圖解釋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相對軍力平衡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不難發現,華盛頓政界人士的評論和分析認爲,中國對美國的利益和軍事優勢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同時,也不難看到一些學者對中國在技術上追趕美軍的能力嗤之以鼻。

筆者讀到英國《金融時報》有關中國的夏季導彈試驗的“爆料”時,這種不確定性的感覺尤其明顯。報道稱:“中國在8月試射了一枚能夠搭載核彈頭的高超音速導彈。這種導彈能在加速撞向目標前繞地球飛行。試射展示了一種先進的空間能力,讓美國情報部門大喫一驚。”應該指出的是,包括朝鮮、俄羅斯和美國等其他國家也開發了類似的導彈。

據這篇文章的“消息人士”稱,導彈最終偏離預定目標二十幾英里,但相比美國情報部門原來的估計,還是顯示了重大的技術進步。

中國否認《金融時報》報道的內容,但這篇文章已在社交媒體瘋傳。筆者看得越多,對其戰略意義的興趣越小,倒是對文章發表的時機產生好奇。

其戰略影響是重大的。這一行動與中國的其他舉動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爲了確保本國核力量面對美國在覈武器和核打擊防禦方面的優勢保持威懾力。《環球時報》上週的一篇社評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中國一定會提升核威懾的質量,確保美國徹底打消在關鍵時刻對中國實施核訛詐的念頭。”

人們可以理解爲什麼中國想要可行的核威懾力量。理論上講,這可以減少中國的不安全感,降低過度反應的風險。當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凱特琳·塔爾馬吉警告稱,“看起來中國很想確保美國不能在中國可能發動或偶然捲入的常規危機或戰爭中使用核武器來脅迫中國”時,筆者突然產生了興趣。

所以,筆者對中國意圖的擔憂上升的同時,對《金融時報》的文章也更加懷疑了。正如《紐約時報》的戴維·桑格上週指出的那樣,關於對華“冷戰”的言論同樣有問題:“陷入冷戰思維模式的政府會誇大每一場衝突,確信它們是更大斗爭的一部分。他們可能錯過合作的機會,就像美中在應對疫情方面那樣,還可能在應對氣候問題上錯失機會。”

“冷戰”也能刺激鷹派人士利用適時的泄密來削弱外交政策團隊中的鴿派成員。CNN記者娜塔莎·伯特蘭德在上週末的一篇報道中稱,“中國試射了一枚具有核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爲拜登總統削減美國核武庫計劃的批評提供了新的動力。”這篇文章還說:“試射消息曝光正值政府的核態勢評估接近尾聲。拜登的國家安全團隊想要制訂一項計劃,對核武器現代化和生產方面的開支加以限制。”

如何對待正在崛起的中國的問題,仍然是一個基本的外交政策辯論。在這個問題上,理性的人可以有不同意見。我們不能斷然否定對華鷹派的擔憂。但筆者免不了要懷疑,有關高超音速導彈試射消息的泄露和炒作,是不是出於官僚政治,與國家安全毫無關係。(作者丹尼爾·德雷茲內,喬恆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