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20萬一針,抗癌神藥的真相

文/ 韓璐

9月,一個普通的週五,上海瑞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許彭鵬在家休息,手機突然頻繁響起,電話、短信、微信不斷,患者紛紛詢問:120萬一針,能消滅癌細胞的治療到底是什麼?

醫院領導也來電說,傳言血液科120萬治好了腫瘤,問他究竟怎麼回事?醫院總機一下子收到上百個諮詢電話,問題無一例外:能不能來做CAR-T?

許彭鵬特地下載了抖音,發現“一針120萬的抗癌神藥”、“兩個月癌細胞清零”等視頻被高贊,一條視頻的光點贊量就破了百萬,事情在迅速發酵。

幾天前,全國首例CAR-T治療患者出院,就在瑞金醫院血液科接受的治療。

2019年,這位患者被確診爲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4期,預後評估爲中高危,風險大易復發。今年初,患者做胃鏡複查時,再次發現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癌症復發。

6月下旬,復星凱特的CAR-T產品“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獲批上市,這款中國首個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藥品,其獲批的適應症正符合,患者及其家屬決定嘗試CAR-T治療。

治療流程歷時2個月,從6月30日啓動,8月26日患者正式出院,成爲全國第一個CAR-T治療案例。

中國的癌症患者,迎來一種全新療法,那麼,真的打一針就靈?

“清零”的底細

奕凱達入華的歷程,走了4年有餘。

2017年10月,美國FDA批准了全球兩款CAR-T 藥物上市,一款爲諾華製藥的Kymriah,另一款即凱特製藥的Yescarta,用於治療成人復發或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同年4月,復星醫藥與凱特製藥合資成立復星凱特,引進Yescarta,從零開始做技術轉移,遞交申請再到臨牀,直到6月,中國版Yescarta獲批上市。

自從CAR-T獲批以來,因其滿足了對部分腫瘤治療(尤其B細胞惡性血液腫瘤治療)的臨牀需求,醫學界報以很大期待。

一項“ZUMA-1”註冊Ⅱ期臨牀試驗表明,參與的101位大B細胞淋巴瘤受試者——他們經一線或二線標準治療無效或復發,僅一次性回輸Yescarta,超過80%以上獲得響應,超過1/3的患者持續完全緩解(即腫瘤代謝和影像呈陰性),受試者中位隨訪4年的總生存率爲44%。

復星醫藥首席戰略官、復星凱特董事長梅璟萍表示,就復發難治性淋巴瘤患者來說,一般中位數生存期本只有6個月;Yescarta自獲批,已用於5000多例患者,從全球回訪的數據來看,4年時間持續緩解的患者比率將近一半。

“這真的是生與死的差異!”梅璟萍說。

當國內首例患者出院,癌細胞“清零”的消息一出,患者及其家屬,自然滿是興奮和熱情。

“我們評估治療效果,一般是影像學評估,從醫學的專業角度,至少我不太敢直接說‘清零’。”許彭鵬很是嚴謹。

他解釋說,淋巴瘤爲全身性的系統性疾病,屬於生長在淋巴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一旦發病,腫瘤會隨淋巴的管路,可能出現在全身各個部位;現在,只是PET-CT的影像判斷,患者已無病竈,胃粘膜的情況也在明顯好轉。

而在一般人看來,癌症病竈消失,也實屬“神奇”,這和CAR-T細胞治療的機理有關。

T細胞正火速趕往戰場

人類血液,由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組成,其中白細胞可幫助人體抵禦外界的感染。而T細胞屬於白細胞的一種,可及早識別、消滅人體內惡變的細胞,在腫瘤免疫中至關重要。

有的人之所以患癌,因爲其T細胞功能往往不健全,不能識別或者消滅惡化的腫瘤細胞。

CAR-T治療,就是想方設法改造T細胞,使之從冷漠無力的“旁觀者”,變成殺傷腫瘤的“特種兵”。

T細胞(紅)與腫瘤細胞(藍)廝殺

複雜的一針

“打一針,120萬”,這是關於CAR-T療法,最抓眼球的點了。

奕凱達的治療,確實僅需一次靜脈輸注,無需重複給藥,然而,“一針”的描述誇張了一點,也過於簡化。

“這一針不是普通的一針。”許彭鵬解釋,CAR-T不同於常規注射的幾毫升藥水,而是一套複雜的治療方式。

“68毫升的一袋液體,先從病人提取淋巴細胞,再到實驗室生產,最後再輸回患者體內,全過程經過了上百人的努力。” 許彭鵬說。

CAR-T利用了病毒機制,將能與腫瘤結合的一段基因序列,以病毒感染的方式釋放到T細胞當中去,使它可殺傷腫瘤,之後在實驗室,將這段修飾過的T細胞在體外擴增,達到一定數量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

治療實踐之所以難,難在“一定數量”的控制。

T細胞數量太少,不足以殺傷腫瘤,如果太多,可能形成強的毒副反應,如發燒、手抖等,甚至出現意識或者表達、定向力方面的障礙,要經過多次臨牀研究,一步一步確定最佳治療劑量。

“剛開始做CAR-T臨牀試驗,我們非常謹慎,經驗都少,現在大家的經驗越來越多,全國越來越多中心都能較好地應付相關的毒副反應。”許彭鵬告訴《21CBR》記者。

CAR-T製備流程涉及如下基本環節:

與傳統藥物相比,CAR-T屬於完全訂製化的治療方式,原料即患者自體T細胞,一個患者,有一個單獨的生產批次,“量身定製”,末線病人可能只有一次製備和治療機會,成功率要求高。

從CAR-T細胞採完到製劑完成,一般需兩週左右的時間。由於製劑來自患者自體的淋巴細胞,在臨牀上,CAR-T療法也被稱爲“活的藥品”。

患者在接受CAR-T治療後,通常再住院一個月,經過PET-CT檢查,達到了醫學上“完全緩解”後才能出院。

120萬,地板價

每批次的CAR-T製劑,要求嚴格的質量檢測,需建立嚴謹的鑑別鏈和監管鏈。

“一個患者就是一條生產線,製備難度要求企業用最高的標準。”復星凱特CEO黃海告訴《21CBR》記者,復星凱特的工廠,員工數在160人左右,其中有71人是抓質量的,每一個患者的製劑生產,平均有7名工廠員工爲之服務。

高標準、嚴要求、定製化,CAR-T的成本,就成了商業化路上的一道坎。

《21CBR》記者採訪相關人士表示,加上檢查費用、期間費用等,奕凱達一次完整CAR-T療程,總花費在150萬元左右。

一劑注射針劑,價值百萬!昂貴是CAR-T的一大標籤。

其實,美國FDA已批准了五款CAR-T療法,包括之後的吉利德凱特Tecartus、百時美施貴寶的Breyanzi和Abecma,其定價區間在37.3萬-47.5萬美元之間,單次治療費用摺合人民幣,均超過240萬元,高的在300萬元以上。

奕凱達後,國內藥明巨諾的CAR-T產品“瑞基侖賽注射液”也已獲批,有消息稱,國內第二款CAR-T產品的定價,會略高於奕凱達。

奕凱達定價一針120萬,實則是最便宜的CAR-T治療藥物,大體相當於全球同類產品的一半。

“奕凱達的生產技術和材料都從國外進口,標準與國際一致;成本上,我們也在努力,儘可能提高可及性。”黃海表示,作爲1對1的個人定製產品,CAR-T的定價受限於高昂的研發、品控和生產成本。

然而,高價也有其他的對比視角。

“如果一次性輸注,能夠治癒,總體的治療費用是有科學依據在的。”黃海認爲,一般治癌用藥,單次用藥花費固然低,可用一次藥一次療程,連續多個療程,整體費用也不低。

復星凱特希望,通過患者援助計劃和創新支付模式,減低患者成本,也在嘗試自主研發新工藝,提高未來產品的可及性。

據悉,奕凱達已納入商保產品,部分可100%全額賠付,也進入長沙惠民保、蘇惠保的保障範疇。

在長沙,惠民保最高報銷50萬元;在蘇州,普通參保人員可報銷70%的治療費用。

不只是淋巴瘤

從作用機理上,CAR-T療法有機會應用於很多癌症。

現在,奕凱達的場景非常侷限,只能用於復發難治的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後者爲最常見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簡稱NHL)。

2018年,中國新發NHL病人88090例,60%-70%的初患者,能以一線標準的化療或者靶向方法施治,且大部分藥物已經進入醫保,負擔相對可控;復發難治、可考慮CAR-T治療的,一年預估只有1萬名患者。

CAR-T就獲批適應症市場空間測算 來源: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長城證券研究所

“我們會看患者的病史,判斷是不是復發難治,也要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判斷適不適合使用CAR-T方案。” 許彭鵬表示。

比如,有些病人的腫塊特別大,一旦腫瘤溶解,可能發生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淋巴瘤可遍佈絕大多數人體部位,包括腦、心臟、肺、胃腸道等,一些位置特殊的腫瘤,CAR-T治療會引發風險。

奕凱達在中國上市僅三個月,瑞金醫院是第一家將CAR-T商業化落地的醫院,許所在的血液科,2017年就開始做相關的臨牀試驗。如今,有10例以上患者,正在或者已接受CAR-T治療。

黃海透露,在年底前,復星凱特計劃,奕凱達進入全國70家省級最大綜合醫院的血液科和淋巴瘤科,當前初步完成了50家,包括上海中山醫院、上海腫瘤醫院等。

CAR-T將迎來更多治癒的患者。

“奕凱達的第二個適應症惰性淋巴瘤已獲臨牀批件,針對其他血液瘤的產品,也已啓動技術轉移。”梅璟萍表示,從血液瘤開始,復星凱特正嘗試拓展適應症,向胰腺癌、肝癌等實體瘤領域拓展。

據悉,國內首例緩解患者出院後,11月底會回到醫院再做一次檢查,以定期評估療效。

“如果出院三個月後,患者還是完全緩解狀態,大概率可長期持續緩解。” 許彭鵬告訴《21CBR》記者,包括血液科在內,瑞金醫院很多科室的門診處,仍在不斷收到關於CAR-T的各種詢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