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更新廣州模式:杜絕運動式大拆大建,“微改造”兼顧文化傳承與產業更新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柳寧馨   廣州報道 日前,廣州發佈《廣州市關於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意見》徵求意見(下稱《徵求意見稿》),明確城市更新行動中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廣州在城市更新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模式和路徑,注重城市品質和內容提升。今年7月,《廣州市城市更新條例(徵求意見稿)》提出,城市更新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在解讀文章中寫道,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不僅要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還要更加註重解決城市發展本身的問題,制定實施相應政策措施和行動計劃,走出一條內涵集約式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城市更新由最初大拆大建模式逐步轉爲‘拆、改、留’多種更新方式並舉的模式,下一代城市更新則是居民、資方與政府共管共治多元內涵的更新模式。”世邦魏理仕華南區戰略顧問部負責人肖偉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廣州走出了一條新路。

城市更新要避免過度“房地產化”

近年來,城市更新逐漸從以往大拆大建的房地產化思路轉向系統的城市改造思路,防止過度房地產化。廣州明確提出杜絕以運動式、盲目實施城市更新爲原則的大拆大建。

《徵求意見稿》明確城市更新行動中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不沿用過度房地產化的開發建設方式,不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帶來的短期效益和經濟利益,堅持分區施策、分類指導,系統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2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保持高速增長。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20年前則爲36.09%。

從城市發展規律和國際經驗來看,這一階段,城市發展中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集中出現,大城市土地資源稀缺的問題成爲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城市更新則系統地提供瞭解決這一問題的實踐路徑。

“我們進入了城鎮化的‘下半場’,城市更新是解決城市土地稀缺問題的重要抓手,從而實現從空間重塑到可持續的城市系統性改造和升級,最終帶動多方參與,獲得城市發展綜合效益。”肖偉認爲。

城市更新改造的新理念是保障城市可持續與有序發展。世邦魏理仕中國區戰略顧問部副董事陸韜認爲,“城市更新是從時間、空間以及有序生產方面擴展城市的深度。通過城市更新,城市可以把過去的一些歷史記憶與文化永久留存下去。有限土地通過反覆的有機更新可以持續產出價值。”

在“去房地產化”之後,城市更新還可以怎樣進行?城市更新的理念與實踐在國外早已存在,也留下了一些可借鑑的經驗。

20世紀80年代,德國柏林提出了“批判性重建”的城市設計綱領與實踐,即在考慮現代生活要求的基礎上,重現歷史古城的格局,發展差異化的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間。

世邦魏理仕深圳戰略顧問部董事許吉謙之認爲,“這種城市更新方式與城市尋求人文發展以及迴歸本源的訴求是一致的,批判性重建在實操方面注重基於城市景觀的語言引導城市更新,最終體現城市的精神文化和歷史實踐。”

與此同時,城市更新的實踐與碳中和、碳達峯的目標有緊密關係。“存量工業改造和下一代的建築的建造也會圍繞雙碳的目標展開。例如,在綜合體產業園區更新項目中,新改造的綠色建築有明確的指標和設計的要求。”肖偉直言。

城市更新不僅是面貌改造、美學提升,更是產業的升級。在廣州,城市更新還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結合起來,有了更多的表達內容。

廣州作爲一個千年商都,產業、品牌、業態、活動、IP等優質內容都可以作爲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呈現。例如,廣州文化歷史悠久的商業步行街進一步改造後可以承擔城市名片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入駐。”世邦魏理仕華南區商業部負責人鍾廉軍認爲。

老城區“微改造”經驗:兼顧文化傳承與產業更新

今年發佈的《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廣州市2021年重點項目計劃的通知》顯示,涉及廣州城市更新的項目有57個,其中越秀、海珠、荔灣和黃埔等老城區的項目就有24個。

從荔灣區來看,荔灣“十四五”規劃提出將推進20條村的舊改,包括花地、西郊、河沙、坦尾、茶滘、東漖、鶴洞、五眼橋等。

廣州城市更新的步伐持續加快,在老城區的改造則盡力避免大拆大建。《徵求意見稿》提出,在老城區範圍內,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除違法建築和經專業機構鑑定爲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築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築。

城市更新可分爲區域更新、工業轉型和老樓升級,城市更新項目可分爲整治類、改建類和拆建類。廣州的城市更新走出了獨特路徑,也提供了大城市“微改造”的經驗,不僅集中在城市建築的整體規劃,也注重文化內容的多元豐富。

《徵求意見稿》提出,城市更新要注重嶺南傳統城市風貌的保護,注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用“繡花功夫”推動居住品質和生活品質同步提升,重點完善水電氣路、適老設施、公共空間、無障礙設施等民生事項。

東山肉菜市場改造是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的一個成功案例。走進更新改造後的東山肉菜市場,“騎樓”式新入口顏色鮮明,體現出廣州的文化特色。入口處還設計無障礙步道,方便老人進出。

進入市場內部,各類商鋪分區明確,在分隔設計方面也獨具巧思,採用了現代馬賽克花紋的地磚,色彩鮮明的商鋪標識指示牌。這種兼顧實用與現代設計的“微改造”讓以往凌亂老舊的市場煥發新的活力。

“文化情懷並不是髒亂破舊才能表達,改造之後,城市的市井氣息與意義特色結合起來重新煥發生機,這纔是真正的老廣州特色。”盛高創興產業公司副總裁李斌表示。

李斌還介紹了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的改造過程,改擴建後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建築面積從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規模比之前擴大了兩倍。“改造後的紀念館一共四層,將原有的六層中間打通兩層形成公共空間,增加採光,內部還設計了多功能空間和藝術互動空間,也成爲黨羣活動的打卡地點。”

在黃埔區,城市功能蝶變計劃也在進行中。黃埔區將制定實施 “城市更新3.0”創新政策,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爲路徑,年均完成城市更新固定資產投資500億元,累計新增產業載體超1500萬平方米。

鍾廉軍總結了“廣州特色”的城更路徑:以老城市、新活力的煥發爲主題,圍繞公共文化、城市消費、產品文創和居民便捷四個屬性,廣州的城市更新需要用好“廣州特色”的文化民俗、工業遺產和在地產業資源。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柳寧馨 編輯:李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