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策展人馬華元、韓雅俐策劃的《格木致知:蕭立個展》在成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此次展覽甄選出蕭立30年餘年的經典創作,其中既有他1990年在中央美院畢業時的創作《幻覺與昇華》,也有近一年來的最新作品《在高原》。

展覽現場

整場展覽圍繞着其木雕創作展開,在20餘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不斷探索與學習、歸納與昇華的創作之路。展覽開幕當日,中央美院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中心主任馬剛先生、英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周雨琪先生、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所所長孫偉教授、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秦璞教授等嘉賓、學者及藝術家、媒體朋友們共同見證《格木致知》展覽開幕儀式。

成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孫紅娟發言,左起:藝術家蕭立,孫紅娟、策展人韓雅俐

展覽由成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韓雅俐主持,由成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孫紅娟女士致歡迎辭。

策展人馬華元現場發言

隨後,策展人馬華元先生着重介紹展覽的策展理念,他指出:蕭老師的作品像他本人一樣是“溫”的,這種溫良之感也直接反應在他作品中,內斂地表達着他對自然的崇敬。此次展覽我們將其命名爲《格木致知》,也是源於成語“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對於藝術家蕭立而言,此“物”即爲“木”,是其創作之本,思考之源,正可謂:格木以塑造也,致知以心言也。

中央美院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中心主任馬剛先生及藝術家蕭立

馬剛教授對此次展覽給出了高度評價,他指出:蕭立老師在附中讀書時就熱愛藝術,尤以速寫而出名,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更是格外“較勁”。他用一個比喻形容蕭立的作品——他做雕塑的過程就像是把一塊肉榨去油榨成肉乾,形成既有韌勁又具彈性的作品。

英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周雨琪先生與藝術家蕭立

周雨琪先生以蕭老師老朋友的身份講述了多件他的陳年趣事,充分展現出蕭立老師在創作過程對藝術真誠的情感及刻苦的精神。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所所長孫偉教授發言

孫偉教授從蕭立老師的畢業創作出發,高度肯定了他的創作與探索之路,對其30餘年始終不變的初心給予高度的讚賞。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秦璞教授發言

秦璞教授表示:“蕭立對待他喜歡的人和喜歡的事都是全身心投入,這一點令人感動。同時他還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方面不追究‘時髦’,就是實打實的創作,爲了創作曾經去西藏寫生近半年之久,深入當地考察、積累素材,也是這份勤奮造就了他如今的成就。”

在幾位教授分享之後,蕭立老師爲現場嘉賓進行全程導覽,介紹了作品的創作初衷及創作之後的故事。

藝術家蕭立爲現場嘉賓進行全程導覽

蕭立作爲一名藝術教育者和藝術創作實踐者,無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研究,還是從藝術作品本身及其所處的整體社會背景和相應文化氛圍,蕭立的藝術成就無疑是中國當代雕塑藝術發展中的一個特例。正如中國美術館吳爲山館長所言:“蕭蕭散木,立於大地,其象渾穆;長於江南則秀逸靈動,長於河北則氣概威然;靈秀養眼,逸動助手,威威氣象,滋吾雄勢也。所貴者,蕭立君刻木當得神助。手把木兮,瞬息有感,須臾成型,意態萬千。或滄然,或欣欣,或迥立,或獨行。似由古時跚跚而來,似由遠山乘風而至,活出的生命彷彿個個可呼其名。風兮,雨兮,漫漫藝林竟有此神手。蕭蕭乎,木然疏於喧,則靜以致遠。望京,望京!立者可立,立者當立!”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11月14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嘉賓合影

展廳空景

格木致知:蕭立個展

文|韓雅俐

作爲中國木雕藝術中的領軍人物,蕭立以木雕著稱,其藝術創作的建構性深受傳統木雕影響,作品充滿着原始主義和紀念性。他曾說木雕人和木雕材料的氣質一樣,一定是“溫”的,這種溫良之感也直接反應在他作品中。原生態的創作材質始終與自然保持關聯,內斂地表達着他對自然的崇敬。《格木致知》的展覽主題源於成語“格物致知”,它最早出自於西漢·戴聖《禮記·大學》,是指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也就是在躬行踐履中研究真理,即學貴力行,行貴體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漸進,方能誠意正心。對於藝術家蕭立而言,此“物”即爲“木”,是其創作之本,思考之源,正可謂:格木以塑造也,致知以心言也。

《嬗夜-轉化之夜》106×100×80cm 雲南木1996年

在此次展覽甄選的十餘件木雕作品中,年代跨越30餘載,充分展示出蕭立對東方人、以及東方自然觀的整體體悟。他將木材當做一個生命體,以虛懷若谷的態度與之交流,在創作時強調一種“尊重”和“順應”的狀態——他尊重木的自然屬性,並最大程度順應了其原有的造型、質地、色澤及氣味。同時藉助於樹木粗壯的維度,呈現出強壯、寬廣的體態,在細節處,結合一系列壓縮、線刻、研磨的方式將藝術化的具象形體語言從木材中挖掘出來。他一反寫實主義抒情雕塑的細膩與唯美,體現出木雕的古拙之態,保持了木質最原始的生命之感,構成了他多年的木雕創作之路。就其作品而言,以創作時間爲線索,可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包含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題材多以“自然中的人”爲主體,採用青銅和多種原木爲主要材質進行創作,表現了藝術家弘揚藝術本源和對東方人文精神的敬畏,代表作有《回家》《藏民系列-遠方》《嬗夜-轉化之夜》等;第二階段自2000年初至2015年前後的作品爲主,作者選用香樟木、梨木、杜鵑木等各類大塊兒的原木爲材質,在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上展現得更爲純粹,手法上更彰顯原始的自然意味,作品的表現力更使人感觸到空間中現代性雕塑體量的擴張和生長,代表作有《戰馬》《在天堂》《攸往》《春秋》等;第三階段主要是2015年至今完成的《感懷》《觀天》《白駒》《致敬“女史箴圖”》等。從這些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蕭立在雕琢手法和材料選擇上是從自我內心的精神出發,使作品更爲深刻地體現出雕塑的人文價值及社會價值。

《途中》 55×50×50cm 樟木 2002年 (中國美術館館藏)

其創作大多是以材料的天然形態作爲前提,尊重材料並試圖與之對話。創作初期,他首先從整塊的木料體積中去掉不需要的部分,再推敲剩餘部分的形狀,通過疊合、拼裝、架構等形式組合爲一個相對完整的整體,最後在通過精細的雕刻完成細節處理。整個過程自外向內,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迴歸整體,呈現出“修正”的之態。藝術家會根據已得木頭原始形態的不同(材質、硬度、木紋、光澤、體積等因素),變換創作手法“因材施教”,諸如早期的作品《回家》《嬗夜—轉化之夜》等,在技法上充分發揮材料的可塑性與可疊加性,這也體現出蕭立在對待木雕創作時“形”與“材”的態度,最終形成有意味的造型語言。

《致敬“格物致知”》80×70×26cm 榆木、椿木 2016年

木雕不同於泥塑,泥塑的造型方法是“加法”,是由裏向外造型,整個過程呈現出“生長”的狀態,具有極強的發散感。對於木雕而言,其塑造方式爲“減法”,由外向內造型,整個過程呈現出“修正”的狀態,具有強烈的收縮性。因此,“加法”和“減法”不僅是“雕”與“刻 ”一般意義上的技法概念,還包含從技法衍生出的造型意識問題。在“去”和“留”之間,一種特殊的語言就形成了——“去”的是與形象和造型無關的內容,“留”的是木材的材質和原本即存在的體積,那麼木雕則是從一個原本即存在的體積上向內進行雕鑿的過程。如何取捨就變的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藝術家與材料相適應、相契合,並與之進行更爲徹底的對話。蕭立將這種原始體積最大程度的予以保存,並將原木自身的種種“限制”(形狀、長短、粗細等)轉換成一種天然語言,轉“劣勢”爲“優勢”,這種創作手法在其近些年的作品中尤爲常見,諸如《攸往》《感懷》《觀天》等,清晰可見的人體造型在樹木的作用下變形,誇張而質樸地呈現出樹木粗壯的維度,以及人體強壯憨實的體態,充分展現出木雕語言在形體塑造方面粗曠。

《白駒》 63×48×40cm 木、青銅 2019年

蕭立老師作爲木雕領域最卓越的藝術家之一,他在形體塑造方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語言。他1963年出生於北京,自幼學習書法、迷戀藝術。198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師從錢紹武、司徒兆光、孫家鉢教授學習雕塑,而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從事雕塑藝術教學至今,爲國家不斷培養出一批批優秀雕塑藝術人才。他的作品尤以木雕爲著,又結合了泥塑、石雕、銅雕等不同的創作語音,拙樸而粗獷的造方式言引發了人們對東方藝術文化精神的思考,也體現出他爲人儒雅的人格魅力。

轉自:藝術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