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景山萬春亭向南北遠眺,筆直的一條走廊把北京城一分爲二,這就是北京的中軸線。它分別由前門大街、皇城御道、地安門大街相連接,南出永定門,北到鐘鼓樓。在這條中軸線上,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有惟妙惟肖的玉帶,有巍峨聳立的城門,更有同它連接在一起的野史佚聞。

天橋南北紈絝子弟跑飛車

天橋是前門大街的必經之路,因北通前門直至天子的宮室,故有通天之橋的美名。舊時的天橋南北,地勢平坦,路旁綠柳成蔭,明清以至民國時逐步發展成爲商賈聚集之地,酒樓、店鋪以及地攤紛紛簇擁在天橋周圍,一些街頭藝人也在這裏圍場賣藝。不少文人墨客留下讚美的詞句,孫爾準《泰雲堂詞集》有:“小寒食宿雨初霽,踏青至天橋,登酒橋小飲,稚柳清波,漪空皺綠,渺渺予懷,如在江南村店矣”之句。

天橋寬闊的地勢,優美的環境,加上人煙密集,也成爲紈絝子弟們賣弄炫耀的地方。夏天,地攤初收,購貨人紛紛散去之時,公子哥們便坐着駿馬駕駛的輕車,來到天橋周圍,車箱四窗放下紗幔,快到天橋,便令僕伕打馬飛奔,他們坐在車中看着驚恐的路人紛紛愴慌躲閃而洋洋自得。在這飛車之下,“獨憐貧女無顏色,拾得殘蔬首戴歸。”也有“猝不及避者,立斃於道”的。這些公子哥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前門關帝廟香火盛

前門,稱正陽門,元代稱爲麗正門,是北京內城的正門,現在僅存有城樓和箭樓,舊時還有甕城,於1915年拆去,甕城右有關帝廟一座,爲護城之神廟,在北京城享有盛名,舊京諺語有“窮三官,富關帝”之說,三官廟在今文化部附近,富關帝便指座落在前門的關帝廟,富指香火之盛。此關帝廟門額書“鎮遠”二字。每年五月十三日(陰曆)爲祀典日,平日進香求籤者絡繹不絕。

關羽死後,自後漢景耀三年(26年)劉禪封爲壯繆侯以來,歷朝歷代不斷追封晉爵,宋徽宗崇寶元年(1102年)封爲忠直公;大觀二年(1108年)又封爲武安王;宜和五年(1113年)又被加封爲義勇武安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爲壯繆義勇王;淳熙十四年(1187年)又封爲英濟王。到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皇帝加封關羽爲三界狀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真君。在前門正式建廟,廟內關帝身着龍袍玉帶,頭頂九旒冠。成爲京城內僅次於“左祖右社”的重要祀典之所,“凡國有大災,祭告之”“萬國朝者退必謁,輻輳者至必祈也”,就是皇帝路過也要進香。到清代,康熈皇帝又書“忠義”扁額,廟內又增添了順治九年(1652年)加封的義神武關聖帝的牌位,乾隆三十五年(1748年)又加封爲忠義靈佑關聖大帝。關帝的封號愈來愈尊貴,關帝廟的香火也越來越盛。《帝京景物略》記述了關帝廟內求籤情況,“祠籤,跪而搖,報而頓首謝者,恆數人,挨擠而竢者,恆數十人,日無虛刻。”《長安客話》也寫道:“都城自奠鼎以來,人物輻輳,綰四方之轂,凡有謀者必禱焉,日吉而後從事。”隨着關帝廟的拆毀,不知求籤的人到哪裏去找關帝去了,也許關帝再也不保佑人間的生靈了?

午門前的頒朔禮

午門是皇城的正門,在高大的磚石墩臺上建有雕樑畫棟的五座樓臺,故稱五鳳樓,城樓高峻挺拔,色彩壯觀。

舊時,每年陰曆十月朔日,在午門前要舉行頒佈下一年曆書的儀式,曆書舊稱時憲書,又稱爲皇曆,因“九瀛威奉朔,四海正同文”,故儀式非常隆重,又因朔日舉行儀式,所以又稱爲“頒朔”。

頒朔之禮始於清崇德二年(即皇太極時),於順治二年(1645年)正式在午門前舉行頒朔儀式。時憲書由欽天監製作,二月朔日進呈皇帝看過後刻板印刷,夏初送往全國各地收存。時憲書內,除固定的日、月干支,太陽出入,晝夜長短,二十四節氣外,還包括每日宜忌之事,有皇帝頒詔、覃恩、肆赦、封拜、行幸、遣使、出師、慶賜、伐木、畋獵等的時間。

午門前的頒朔禮,首先由欽天監官設黃案於午門外正中,上置給皇帝的時憲書,再在御道左右設兩案,上置給王公百官的時憲書,這天,王公百官齊聚於午門之前,王、貝勒、貝子、公序立在御道上,文武百官序立在御道左右。頒朔時,先由內官舉中黃案從午門正中門進入太和門,欽天監官後隨,到太和門下,行三跪九叩禮,將時憲書轉交給內務府掌儀司官,再轉送皇帝,皇帝在乾清宮閱時憲書。午門外的王公百官們,先行三跪九叩禮,然後按次序跪領時憲書。這天,全國收存的時憲書,纔可以開封,頒行民間。由此可見天時的重要。

彩扎太和門

太和門是入大內的第一道門,爲九間三門,前後陛各三出,前列金獅,環以金水,清初皇帝御門聽政就在此門。進入太和門便是金碧輝煌的金鑾寶殿——太和殿。

光緒十六年(1886年)正月二十六日,是光緒皇帝大婚的日子,婚前爲迎接這個盛典,紫禁城內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誰曾想大婚前一個多月——光緒十五年臘月初五,披紅掛綠的太和門突然起火,正值北風獵獵,火借風勢,整整燒了四個多小時,官兵們鑿金水河取水,因凍冰太厚,取水困難,很難控制火勢,眼看着大火吞噬了太和門。慶典的日子將至,怎能沒有太和門呢?但時間僅有一個多月,不用說土木工程來不及,就是施工用的石木材料也來不及準備。怎麼辦呢?過去京城三大手藝匠,有巧奪天工之技,即搭棚匠、裱褙匠、扎彩匠。於是大內召集這三大匠齊聚紫禁城,命他們以最快的速度,用綵綢扎制一座太和門。

這些能工巧匠們,晝夜施工,天斧神工般的真的紮起一座太和門,與原來的太和門一模一樣,就連高低,花紋和門上的吻獸、瓦溝也與原來的一樣,高大的木製結構在咆哮的西北風中毫不動搖。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坤寧宮人與神同樂

大內中軸線上的建築基本上是沿襲明制,惟有坤寧宮等少數建築爲清朝皇帝根據本民族的習慣後加在中軸線上的。坤寧宮廣九楹,清順治十二年(1649年)建,爲清宮祭神之所。宮內設西北大炕,上設釋迦牟尼、觀音菩薩、關羽、穆裏罕神、蒙古神、畫像神等神位。

坤寧宮每年陰曆正月、十月舉行一年一度的大祭,皇帝和王公大臣們都參加。祭後,供神用的豬肉則分給王公大臣們喫,這也許算是與神同樂吧?卻比神得到的更實惠。

平時坤寧宮每天要舉行朝夕兩祭,由司祝向神位奉雙豬,並設香碟、淨水和黃豆稷米糕。朝祭在寅卯時,夕祭在未申時。朝祭時,司祝擎神刀,誦神歌,彈着三絃琵琶以致祝,遂將雙豬擺在神位上,夕祭時,司祝腰繫銀鈴,手執鼓,邊跳邊誦,邊進牲,真正受益的是內庭的侍衛們,祭畢,從供桌上撤下的雙豬便由他們享受了,食者只需向神報一叩,便可隨地而坐,用刀割而食之,盡情品味。倘若神有靈知,不知該有何感受?

朝庭兩後市

我國封建時代都城的格局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北京城的後市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即神武門外,這是明清時代宮城的後市,因市在皇城之內,又稱爲內市或內後市。再就是地安門外到鼓樓這一條長街,從元代就開始繁榮起來,是皇城的後市,又稱爲外市。

神武門外,從明代開始每月逢四開市,商賈齊濟,皇城之內聽商貿易。內市貨物多爲名貴之物,《天府廣記》寫道:“若奇珍異寶進入尚方者,鹹於內市萃之。”精巧之物可謂應有盡有,如大內所用的“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永樂果廠之髹器,景泰御前作房之琺瑯,”這可稱得上明代的國寶,一些達官顯貴,名門望族,皇親國戚成爲內市的主顧。

在地安門外,“北至鼓樓,凡二里餘,每日中爲市,攘往熙來,無物不有”。這一市場興起於元代,因市場西鄰海子(積水潭),當時是南接京杭大運河的碼頭,南來北往的貨物常在這裏吞吐,各種交易市場也就應運而生了,海子又是京城的風景遊覽勝地,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文人墨客,官宦之傢俱常在此流連,外市有酒肆、茶館、糖行、果行、糕點行,以及各種飲食小喫,市場上還有民間藝人在街頭設攤,說大鼓的,摔跤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竟比天橋還熱鬧,時至民國初年仍然如此。有人這樣形容這裏:“華區錦戶,聚四海之珍異;歌樓舞榭,選九州之穠芬。”

古老的中軸線,留給後人玩味的東西太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