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年來僅3次!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再迎“雙黃蛋” 

今天,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帶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團隊完成的“納米限域催化”項目、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領銜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自1999年國務院對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進行全面改革以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次在同一年度評出兩個獲獎項目。

2020年10月最新修訂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以下簡稱《獎勵條例》)提出,國家科學技術獎是爲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國務院設立五大國家科學技術獎項,分別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個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瞭解到,被評爲重大科學發現應當同時具備“前人尚未發現或者尚未闡明、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三個條件。

而作爲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皇冠上的明珠”,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發現,21年來,在2000年度至2020年度的獎項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僅有2006年、2017年和2020年三個年度分別評出了兩個獲獎項目。由於這種情況十分少見,大衆稱其爲“雙黃蛋”。此外,21年來,有9個年份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各評出一個獲獎項目,另外9個年份空缺。從寧缺毋濫的情況可以看出,國家自然科學獎評選嚴格,獎項頗具含金量。

除2020年度外,2006年的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獎項目爲“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2017年的獲獎項目爲“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聚集誘導發光”。

《獎勵條例》提出,國家科學技術獎應當與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國家加大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獎勵。國家自然科學獎應當注重前瞻性、理論性,國家技術發明獎應當注重原創性、實用性。不難看出,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獎項目均屬重大科技成果,原創導向明顯,對提高我國原始科技創新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明確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爲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爲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爲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2020年,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一次發佈會上表示,我國已邁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們相信,更高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努力和付出,隨着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自然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創研究成果愈發被寄予厚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瞭解到,自然科學獎的頒發不僅是對獲獎者的獎勵,更是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激勵。

廈門大學青年學者侯旭一直從事液體門控技術的原創研究。作爲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80後科技工作者,他每年都會關注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揭曉。“看到這些‘大先生’對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傑出貢獻,他們在自己研究領域中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的事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心。‘大先生’的科學精神和無私奉獻激勵着我們年輕人靜下心來做原創研究。我們將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繼續努力奮鬥,爲引領這項技術在全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教授劉知琪專注於航空航天磁性功能材料等領域的原創研究,談及國家自然科學獎,他說:“這一獎項激勵我們自然科學領域的青年科研人員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將國家的迫切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緊密結合起來,我們要埋頭苦幹,不斷積累,力爭爲國家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晁凌鋒在科研無人區堅持進行太陽能電池方面的探索,他告訴記者:“每年國家自然科學獎的頒發都是對我的激勵,在老一輩科學家身上,我深深感到了榜樣的力量,他們鍥而不捨,甘於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影響着我們青年人。作爲一名研究生我們要腳踏實地做科研,不負時代,不負年華,成爲與祖國同行的人,爲祖國的科技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