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士存:以“瓊州海峽通道工程”爲抓手,縮短大灣區和自貿港地理空間距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鄭青亭 北京報道 2021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峯論壇於11月5日在深圳君悅酒店舉行,主題爲——“新使命 大未來:互聯互通提速下的大灣區創新進階”。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副院長吳士存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科研及資本等關鍵生產要素的聚集優勢恰好是海南自貿港現階段面臨的“短板”,這爲兩地通過互聯互通從而創造出資源與要素“1+1>2”的放大效應留下了空間。

吳士存表示,以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創新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及周邊地區共同發展,是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要求。同時,中央“12號”文件也要求海南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區域及瓊州海峽合作。“區”“港”聯動發展具備“天時”“人和”。

但與此同時,吳士存指出,目前,兩地協同發展卻仍然面臨地理距離、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兩地需要以非常之舉促進形成聯動創新的局面。”

對此,吳士存提出三點建議:以“瓊州海峽通道工程”爲抓手,縮短“區”“港”地理空間距離,促進兩地要素高效、自由、便利流動;推進海口、湛江、北海三城產業港口互聯互通、臨港經濟聯動,培育海南-粵西-桂東新經濟增長極;對接RCEP、CPTPP,倡議“環南海經濟合作圈”,把海南打造成爲國際國內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爲“區”“港”聯動創新發展提供着力點。

以下是他演講的主要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是中央在“全國一盤棋”的思路之下,基於“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考慮,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有區別、有側重的系統性“3+2+1”(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羣,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重大戰略部署中的兩個重要安排。

因此,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既有相互統一的一面,同時在發展水平、全國發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及中央賦予的任務和使命等方面存在顯著差別。

第一,在經濟規模和產業層次上,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20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約7000萬,經濟總量達11.5萬億人民幣(廣東珠三角經濟總量近9萬億元人民幣、香港約2.7萬億港元、澳門約1944億澳門元),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已經初具規模且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佔有重要位置。海南2020年常住人口歷史上首次突破1000萬人(10,081,232人),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5532.39億元,以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爲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從規模、人才和科研基礎到產業鏈構建都還處於起步階段。

第二,兩者在全國發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不同。中央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等任務,與海南所承擔的“三區一中心”的功能和定位截然不同。

第三,“港”“區”各自肩負的任務和使命差異顯著。海南自貿港的任務是以“先行先試”的特區精神爲我國深化改革開放進行探索和創新,粵港澳大灣區擔負着以“世界級別的超大規模城市羣和科技創新中心”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的重要使命。

與此同時,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背景下,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也是中央對 “區”“港”建設的要求,兩地共同構建聯動優勢的空間遠大於彼此間的競爭。

首先,兩地優勢互補、經驗互鑑的潛力巨大。粵港澳大灣區在營商環境建設、人才政策設計、產業政策創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是海南自貿港建設制度集成創新的基礎。同理,海南所具有的一些獨一無二的政策和制度創新成果也可以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傳播、試行、推廣。

其次,在產業結構方面,海南自貿港產業結構圍繞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特色高效熱帶農業和製造業進行優化升級,與粵港澳大灣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金融服務業等爲主要內容的現代產業體系之間是“少量競爭、多數互補”的關係。

譬如,在發展服務業方面,海南自貿港側重於以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轉口貿易、大宗商品貿易、進口商品展銷、流通加工等爲主的航運服務產業鏈,以及教育、會展和海洋等服務業。粵港澳大灣區則聚焦於以金融爲主的現代服務業;在發展先進工業上,海南自貿港重點培育航空航天、深海科技、南繁育種及區塊鏈、數字貿易、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粵港澳大灣區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及電子、電器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爲主。

最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科研及資本等關鍵生產要素的聚集優勢恰好是海南自貿港現階段面臨的“短板”,這爲兩地通過互聯互通從而創造出資源與要素“1+1>2”的放大效應留下了空間。

以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創新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及周邊地區共同發展,是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要求。同時,中央“12號”文件也要求海南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區域及瓊州海峽合作。“區”“港”聯動發展具備“天時”“人和”。但目前兩地協同發展卻仍然面臨地理距離、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兩地需要以非常之舉促進形成聯動創新的局面。

第一,以“瓊州海峽通道工程”爲抓手,縮短“區”“港”地理空間距離,促進兩地要素高效、自由、便利流動。

從世界範圍內看,便捷高效的交通網絡是生產要素自由便利流通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首要條件。丹麥與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通道、美國舊金山—奧克蘭大橋、英吉利海峽隧道等大型跨海通道工程,都是促進各國打造海灣或海峽經濟圈的典型案例。

爲促進區域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通道更加便捷、優質、高效和低成本化,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交通部聯合發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出,長三角地區將以上海爲中心構建高密度、大幅度降低交通時間成本的區域內城際鐵路網絡,以及以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等中心城市爲主的1小時通勤圈。

但就目前而言,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通行綜合成本因受到瓊州海峽“天塹”、鐵路運輸網絡建設相對滯後等因素的制約而遠高於全國其他地區。海南進出島物流成本高於內地15%-20%左右,表面看起來只有20公里的瓊州海峽,耗時卻相當於汽車公里正常行駛六七百公里以上,通行效率也遠遠滯後於鐵路、陸路。瓊州海峽南北平均寬爲29.5-33.5公里。據調查測算,在正常天氣、通航等條件下,貨車過海平均耗時爲3.5-4小時。其中,貨車安檢繳費10-20分鐘,車輛裝船1.5小時,船舶離港20分鐘,海上航行1小時,船舶靠港20分鐘,車輛下船0.5小時。加之,瓊州海峽每年因颱風、大霧等自然因素而導致的停航,海南物流運輸的綜合時間成本遠遠高於全國多數省市地區。同時,瓊州海峽常年多風,每年平均風力6級以上的天數約爲170天,其中風力8級以上的爲15.5天,7月至9月期間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此外,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大霧天氣頻發。

因此,“區”“港”兩地如果能加快推動瓊州海峽公海兩用“跨海通道工程”列入國家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重大規劃,儘快啓動建設線路和方案的論證以及相關技術難題的攻關研究,探索可行的投資和運營模式,對於全球要素和資源經過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區域內要素流動,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推進海口、湛江、北海三城產業港口互聯互通、臨港經濟聯動,培育海南-粵西-桂東新經濟增長極。

“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是中央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任務之一。廣東西部的湛江、茂名、陽江、雲浮,廣西東部的北海、防城港、欽州、玉林,與海南在地理上隔海相望,總人口超過2000萬;2020年經濟總量19405億元,只有大灣區(11.5萬億元)的六分之一、長三角地區(24.5萬億元)的約十二分之一,具備較大的增長潛力和豐富的土地空間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可以“南”“北”呼應,通過“跨海通道工程”建設,發揮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的樞紐位置優勢,將自貿港政策優勢效應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效應集成“外溢”到周邊地區,加大海南、廣西東部和廣東西部城市之間的旅遊、農業、加工製造等產業合作,打造“瓊州海峽經濟帶—雷州半島—北部灣城市羣”新經濟增長極。

第三,對接RCEP、CPTPP,倡議“環南海經濟合作圈”,把海南打造成爲國際國內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爲“區”“港”聯動創新發展提供着力點。

海南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是中央賦予的使命,也擁有探索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擴大對外開放“試驗田”的特殊政策優勢支持。同時,海南還是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重要開放門戶。

海南可以發揮地處面向東南亞最前沿的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及全國其他區域對接RCEP、CPTPP、中國-東盟共建“一帶一路”等方面,發揮資金、貿易、投資、基礎設施等領域互聯互通“樞紐”的作用。RCEP規則生效後,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中國服務貿易開放在入世承諾約100個部門的基礎上,新增開放22個部門,提高37個部門的承諾水平,對金融服務、電信服務作出了更全面和高水平的承諾;中國還達成了有史以來首張對製造業、農業、林業、漁業、採礦業等5個非服務業領域投資自由化承諾負面清單;CPTPP在零關稅、投資規則、數據跨境流動、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實施比RCEP更高的標準。這些領域都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先行先試”的重要領域。

因此,海南是粵港澳大灣區及我國內陸與RCEP、CPTPP市場及“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地區在人員、貨物、投資、服務等領域的重要聯結點。

海南可以通過加強綜合交通樞紐、通道和網絡建設,進一步加密空中航線,建設更加便捷高效的“空中經濟走廊”,不斷完善海南至東盟國家的3小時飛行圈,通過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爲區域內要素高效率流通創造條件;也可以加強通關自由便利程度,率先探索減少貨物貿易檢驗檢疫標準的認可、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等不必要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提高域內貨物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貿易成本,促進形成區域一體化市場。

同時,現代海洋經濟是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要內容之一。海南也可以積極倡議、推動“泛南海經濟合作圈”成爲本地區經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通過主動參與泛南海地區在海洋產業、臨港經濟、海上互聯互通、海洋科技、海洋旅遊、海洋環保、海洋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貨物、資金、技術和人才在區域內的便捷流動,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東南亞地區間的現代海洋經濟一體化。例如,海南和粵港澳大灣區可與南海周邊國家協作,精心設計環南海郵輪旅遊、海島文化遊等“一程多站”式旅遊線路,通過開展共同營銷、分享遊客等方式加強旅遊領域的合作。

(作者:鄭青亭 編輯:和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