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如何“可持續”賦能全球復甦

“數字並不天然具有普惠性,我們需要有使用、收集和有效使用數字的能力。”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主席,中國科協-天津市政府-南開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龔克在出席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數字經濟塑造世界未來”分論壇時,如是說。

數字經濟賦能全球經濟復甦,不僅僅是要復甦至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而是要重建一個“更有效、更安全、更包容、更可持續和更平衡”的未來。

字並不天然具有普惠性

數據作爲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一方面,通過各類智能化手段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極大提升了全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在疫情暴發後,數字經濟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也進一步推動了數字技術的加速發展。另一方面,過去兩年間,各國數字經濟的差距也在拉大。

事實上,數字鴻溝不斷擴大,已成爲制約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於今年8月發佈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全球數字經濟在逆勢中實現平穩發展,發達國家數字經濟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更強。2020年,白皮書測算的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2.6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3.0%。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4.4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74.7%,是發展中國家的3倍。

根據國際電聯“連通目標2030議程”和寬帶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設定的目標,到2025年全球互聯網普及率達75%,且收入不超過家庭收入的2%。

目前,全球互聯網普及率約爲60%,但各國間差距顯著。發達國家的上網率超90%,而在最不發達國家中這一比率僅爲20%。

國際電聯數據顯示,全球未實現接入互聯網的人口中超過12%居住在邊遠農村地區,其中大多數位於非洲和南亞。國際電信聯盟於去年發佈《實現全人類的互連互通-評估到2030年實現人人連接互聯網所需投資》報告預計,到2030年還需要投資約4280億美元,才能實現全球10歲以上未上網的30億人口都能使用寬帶互聯網。

後疫情時代背景下,推動數字化和綠色化的協調發展已成爲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數字技術必須把碳排能耗作爲基本要求”。龔克表示,消除數字鴻溝需要將提高數字創新和使數字更綠色和更包容之間做統合考慮,包括彌合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的鴻溝、提升科學技術和工程創新能力。

字經濟代的公共政策博弈

服務業的可貿易性不斷增強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特性。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和機器替代人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製造業的可貿易性。

跨境數據流動在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同時,也爲監管和網絡安全帶來的新的挑戰。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彭文生表示,在不斷試錯、博弈和摸索的過程中,各國需要共同探討什麼樣的公共政策更能符合數字時代民衆的利益。

爲維護數字安全、防止壟斷和推動公平競爭,歐洲國家已率先開始嘗試徵收數字稅。

彭文生解釋稱:在農業社會,對土地徵稅實際上是對土地產生的租金徵稅。誠然,土地是有形的,收益模式固定,而數據是無形的,且收益模式多種多樣。因此,數字稅的稅基定義尚不清晰。而數據的跨境流動也使得在對數字稅的稅基定義和徵收過程中,更需要國際稅收協作。

對此,龔克表示,數字徵稅的目的是爲了確保國家和企業的數據安全,並防止個人隱私的濫用。在此過程中,也要避免“安全”的概念被過度泛化,妨礙了數據的共享和開放,破壞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如果數據沒有共享,本身的價值就大打折扣。”龔克提醒道:我們要“以開放爲前提,確保安全。而不是以安全爲前提,實施開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