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互金協會陸書春: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責任意識,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

記者 邊萬莉

11月3日,第十六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金融科技論壇在北京舉辦,主題是“數字化改革再出發”。會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祕書長陸書春圍繞“金融科技規範發展和行業自律”的話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近年來,金融科技作爲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滿足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陸書春表示,在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和從業機構共同努力下,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呈現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政策框架與監管體系不斷完善;二是技術應用與場景創新不斷豐富;三是開放、共贏的產業融合態勢逐步形成。

例如,人民銀行2017年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2019年發佈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許多地區也陸續出臺金融科技區域性支持政策。據銀保監會、證券業協會數據,2020年,我國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的信息科技總投入分別爲2078億元、263億元和351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20%。根據近期協會聯合畢馬威對全國範圍內214家金融科技企業的問卷調查,83%的受訪企業認爲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模式“非常緊密”和“較爲緊密”,且“已有成熟的合作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科技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的的同時,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制度逐步落地。陸書春指出,“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政策要求,仍需關注一些現實問題和挑戰。”

首先是技術挑戰與數據安全問題。陸書春表示,隨着人工智能、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不斷深入,新技術帶來新風險。新技術應用不成熟,測試評估不完善,技術路線選擇不當都會引發新問題,帶來資源浪費和重複投入。新技術應用對數據高度依賴,依靠數據建模決策,數據缺失及質量問題影響技術應用效果。而數據保護問題更不容忽視,金融數據資源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更多敏感信息暴露在開放網絡環境,數據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同時,金融數據治理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

其次是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隨着《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正式實施,個人信息法律規範體系初步形成。陸書春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是數字化時代各領域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保證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需要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不斷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主體責任意識,在內部控制、數據治理、消費者保護等方面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個人信息保護法落地實施的監管統籌、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有待持續加強,監管自律有機協調配合的治理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

此外,還需要關注金融科技倫理安全問題。陸書春指出,“隨着科技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技術排斥、算法歧視、誘導過度借貸、隱私保護欠缺等倫理道德問題已被高度關注。”科技倫理建設已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成爲新時期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聚焦科技倫理突出問題,金融領域科技倫理標準規則、行動指南和自律公約,倫理審查、信息披露等常態化的工作機制亟待研究出臺。加強金融科技倫理治理,確保從業機構負責任、有道德地開展金融科技創新,成爲擺在業界各方面前的重要課題。

陸書春表示,“下一步,協會將繼續在金融管理部門指導下,攜手行業會員,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以深化金融數據應用爲基礎,以強化金融科技監管、加快金融數字化轉型爲主線,不斷提高風險防範能力,加強行業自律,共同促進金融科技規範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