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說好的最低價都去哪了?

作者:任靖

預售至今,雙十一活動已持續二十餘天。但近期有消費者反映部分商家商品預售價格高於直接支付價格。說好的最低價都去哪了?

聲稱預售期優惠力度最大

實際預售價高於直接購買

近期,某投訴平臺出現大量關於FILA品牌的投訴,主要投訴內容是商家欺騙消費者,在承諾預售價爲最低價後放出優惠力度更大的優惠券。

據購買者付齊(化名)介紹,第一波預售期間,FILA直播間放出三張大額優惠券,其中有一張2000-700(包括購物平臺300元滿減金額)的優惠券。直播間主播在每個整點放券之前都會強調這三張優惠券是雙11期間最大的優惠券。爲此,她每天蹲點搶券,最終搶到三張優惠券。

11月1日零點前,官方旗艦店主播在直播中催促大家趕快付款:“今晚和明天付尾款是一樣的,後面活動再怎麼優惠都和現在一樣。”不少買家聽信了主播的介紹並付款。但在2日晚上,商家在直播間放出大量2000-900(包括購物平臺300元滿減金額)的優惠券,優惠力度更大。

2000-900優惠券。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除此之外,匡威品牌也存在預售價格高於直接購買價格的情況。

在某投訴平臺上,有消費者曬出自己的購買記錄以及和客服的聊天截圖。該消費者預售期間購買鞋子的價格高於直接支付價格十幾元,但被客服以“已經發貨且沒有合適的碼數”爲由拒絕退還差價。

退還差價標準不一

買家遭遇退費難

按照購物平臺的保價服務標準,爲保障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消費者購買該平臺帶有指定價保服務標識的實物商品後,在價保期內,若同一商家的同一商品出現降價的情形,消費者可申請差價補退(特殊情形除外)。

因此,有消費者在發現商品實際支付價格更低後向商家提出退款,但退款之路並不順利。

以FILA爲例,作爲該品牌的老顧客,斐然(化名)在下單後提出退還差價,但被客服以“沒有搶到2000-900的優惠券”爲由拒絕。

商家表示需要搶到優惠券才能退差價。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確實,某購物平臺的保價服務標準第五條——消費者其他注意事項中指出,如因優惠券導致的差價,消費者須獲得對應優惠券且符合該優惠券的使用條件,該優惠金額方能納入差價的計算範圍。在價保成功後,對應的優惠券將被覈銷。

某購物平臺價保服務標準。

但不少消費者表示,在前期有部分消費者退費成功,且當時商家承諾沒有2000-900的優惠券也可以退還差價。

對此斐然表示十分氣憤,“感覺自己受到了區別對待,爲什麼給別人退款但是不給我退?”

不少和斐然有相同遭遇的消費者自發成立了一個羣交流退款情況,不過僅有少數消費者的部分訂單退款成功。

賣家涉及虛假宣傳

消費者可申請退還差價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晨表示,若商家聲稱預售期的價格是全年最低價,但實際預付價高於直接支付價格,屬於虛假宣傳。

楊晨表示,商家出爾反爾的行爲已經違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商家對消費者區別對待的行爲則違反公平原則。

“如果商家承諾無論消費者是否獲得最大額優惠券,均可按照使用最大額優惠券後商品價格提出保價請求,那麼消費者就可以直接向商家申請退差價。”

消費者應當及時保留證據,與商家溝通協商解決。如果商家不予解決,則可以將證據提交給購物平臺,由購物平臺處理。消費者也請求消費者組織、行業協會或者其他依法成立的調解組織調解,向有關部門投訴,提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等方式解決。

但楊晨也表示,該承諾必須是商家公開或者一對一的承諾,僅憑別的消費者和商家的聊天記錄很難申請退差價。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