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金融》|文洪武: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地方实践

作者|文洪武‘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21期

编者按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作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工作,扎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并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引导绿色投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支持污染防治、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助力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本刊特别策划专栏,约请相关业内人士分享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实践、成效和经验,就金融如何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探讨。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十三五”以来,我国绿色金融迅速发展,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大力支持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经济体量大,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型时间较主要发达经济体更短、转型压力更大,这对地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地方实践

“十三五”以来,在全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下称“贵阳中支”)率先探索、主动作为,以建好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抓手,努力建立夯实绿色金融发展的“五大支柱”,为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贡献了金融力量。

地方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基本形成

贵阳中支积极探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在地方落地。一是在贵州省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金融术语(试行)》《绿色债券信用评级规范(试行)》等四项绿色金融国家标准。二是自2021年2月起,在贵州省范围内分阶段、全覆盖、有侧重地引导118家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辖内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类型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三是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激励约束机制。2020年末,贵州省86家参评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524.73亿元,较评价初期(2018年第三季度末)增加263.51亿元,实现整体翻番,12家机构实现绿色贷款零突破。四是积极推动完善地方绿色金融发展市场体系,有效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五是探索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依托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主题论坛,融汇专家意见,为贵州省绿色金融创新提供借鉴。

金融机构成为低碳减排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贵阳中支积极引导全省金融机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贵州绿色经济发展实际,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领域。2020年末,贵州省绿色贷款余额3487.17亿元,较年初增加498.68亿元,同比增长16.69%,较2018年末(有数据的第一年)增长60.75%。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生态环境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38.89%、33.38%和17.9%,为全省绿色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绿色金融发展头雁效应明显。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贵州省内分行以及国有商业银行重点为全省光伏、生态环境保护、土地修复、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项目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地方法人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地方产业低碳发展提充金融支撑。

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

贵阳中支大力推进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绿色金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基本建立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1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了绿色金融专营机构(部门),人保财险贵州分公司建立了全国首个绿色金融保险服务创新实验室。辖内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建立了贵安新区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试验区绿色金融行业自律。二是形成一批有借鉴推广意义的创新案例。金融机构从管理体制、抵质押模式、担保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实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62项,“有效盘活绿色信贷资金支持贵州省绿色发展”等7个典型案例得以在全国推广。三是发挥试验区绿色金融的辐射效应,助推贵阳市、贵安新区绿色金融融合发展。2020年末,贵阳市绿色贷款余额1691.07亿元,较年初增长285.85亿元,占全省绿色贷款的48.49%。

金融支持地方低碳发展面临新形势

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亟须夯实

经济低碳转型需要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变,这需要巨量投资支持,亟须能源政策、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协同支持。一是碳市场在碳减排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待加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正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首先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但相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我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起步较晚,还存在碳排放硬约束效力不足、覆盖行业少、金融参与度较低等问题。二是产业政策方面,对火电、钢铁、水泥等传统重点行业的碳减排路径和转型政策等尚未明确。三是财政税收政策等作为低碳转型的重要宏观支持政策,还需在低碳转型方面形成系统性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资源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效力。

低碳转型对经济金融带来一定挑战

一是转型时间紧。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60年过渡时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有30年,比发达国家要短得多。二是转型任务重。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人均收入尚处于中等偏上国家水平,但碳排放总量全球第一且碳排放尚未达峰,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依赖较高,经济全面低碳转型任务较重。三是经济低碳转型存在风险隐患。低碳转型风险包括由于气候政策调整、技术变化、市场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导致大范围资产价格重新评估,特别是高碳行业(如能源)及相关行业的资产价值可能急剧下降,形成“资产搁浅”。而气候变化背景下,资产价格重估可能带来信用风险,引发金融风险。

绿色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需求端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

目前,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占比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为12.81%,但居民消费正处于以房地产、汽车等为代表的消费升级阶段,居民能耗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能源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低碳消费对于经济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经验看,家庭能源消费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发达经济体的关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能源管理逐步从传统的供给侧管理转型为兼顾需求侧管理。例如,日本通过将汽车、空调、冰箱、热水器等主要居民消费品实行产品能效领跑者制度,促进国民节能减排。目前我国居民低碳消费观念还不强,低碳转型政策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还未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生产经营的拉动效应,低碳消费的政策支持体系亟须完善。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有可为

一是金融机构绿色改革的激励约束机制还需完善。金融管理部门在货币政策工具、绿色信贷的差别化监管等方面的支持还需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在激励约束政策方面也需协同发力。一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认识不足,对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贷款的差别化定价机制、绿色信贷业务审批、绿色金融的考核等尚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二是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还需深入。虽然各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改革中形成了一批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案例,但整体上金融机构绿色发展能力还不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欠缺,绿色金融专属产品还不够丰富。三是人才培育不足。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涉及面广,需要金融机构人员具备气候、能源、宏观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储备,金融机构在综合人才培育方面较为欠缺。

政策建议

加快完善地方低碳转型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加快形成碳排放中长期规划方案,推动经济稳步有序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部门,牵涉面广,跨越时间段长,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为市场主体的介入提供条件。建议加快制定各地、各行业碳排放规划方案,明确碳减排的路径、时间和具体任务,稳定市场预期。二是加强碳减排工作的全面统筹和综合协调,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完善碳市场建设,发挥碳定价在碳减排行动中的价格机制作用。积极完善产业、财税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金融资源深度参与提供良好市场条件。

发展气候转型金融支持碳减排活动

气候转型金融是向低碳和零碳转型的碳密集项目、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传统的碳密集项目、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必须对气候转型金融有明确的概念和标准界定,并形成一套管理体系。相较而言,绿色金融在国际上已经有相对统一的共识、标准,有严格的支持范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对火电、钢铁等高碳行业进行碳减排的金融支持。但从我国国情看,煤电、钢铁等行业还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替代,这些行业低碳转型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气候转型金融由于支持范围更大、针对性更强,可以为国民经济必须的高碳行业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发展转型金融,大力支持企业沿着清晰的碳减排、净零排放路径转型。同时,在支持低碳转型的同时,要注意防范转型风险。

积极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和市场

一是加强宣传,让低碳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加大媒体宣传,增强公众对低碳消费的价值观认同,将低碳消费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动。二是加强低碳产品供给,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加强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侧改革,发展低碳生产,将生产供给侧与低碳消费联系起来,以绿色低碳产品推动低碳消费增长。三是强化政策引导。政府要强化引导,可通过采购、办公节约、健全绿色低碳公共服务等方式引领低碳消费,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居民节约能源,形成低碳消费习惯。

深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加强绿色金融对低碳转型的支持作用。一是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改革激励约束。通过研究创设支持绿色金融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绿色银行评价等方式,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鼓励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到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产品设计、绩效考核、风险管理中,从业务发展、审批、定价、考核、风控等环节全方位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二是金融机构要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传统工业绿色转型、清洁能源、城镇能源基础等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强人才储备,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绿色金融发展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