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孫天琦:金融風險主要特徵發生明顯變化,正從內生風險向外生風險轉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願 北京報道 11月18日,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中國網舉辦的2021年度中國銀行業高質量發展論壇雲端峯會上表示,經過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金融風險主要特徵已發生明顯變化,近兩年金融業風險正從內生風險向外生風險轉變。

“攻堅戰以前,金融風險較多源於金融機構自身違法違規經營,金融脫實向虛,自我循環。”孫天琦介紹,華信系、安邦系違規控制並掏空金融機構,包商銀行、錦州銀行暴露了公司治理失效、內部人控制、監管不力、“貓鼠一家”、內外勾結、違法犯罪、金融腐敗等問題。

孫天琦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三年攻堅戰,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勢頭得到遏制,金融脫實向虛、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

孫天琦認爲,近兩年,金融業風險正從內生風險向外生風險轉變。金融是經濟的鏡像,金融是經濟的體溫計和傳感器,經濟運行情況會充分反映到金融體系。當前部分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經濟增長乏力疊加疫情衝擊影響;一些企業盲目擴張、資金鍊緊張,甚至惡意“逃廢債”,“逃廢債”的企業不僅涉及民營企業,也包括地方國有企業;有的地區政府隱性債務負擔重,財政緊張疊加債務約束,直接或間接利用銀行貸款彌補財政缺口。“上述產業風險、企業風險、財政風險等均可能演化爲金融風險。爲此,必須準確研判金融風險形成原因,避免開錯藥方。”

對於銀行業存量風險呈區域集中分佈情況,孫天琦介紹,少數省份集中了多數高風險機構,近年出險的少數幾個典型銀行,政治影響、社會影響和輿論影響極其惡劣,嚴重惡化地方金融生態環境。“銀行出險易引發‘骨牌效應’,存量金融風險還需持續重視。”

“我國大型銀行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率在國際上表現較好。”孫天琦表示,從資產質量看,我國大型銀行介於歐美之間,好於歐美整體水平;從撥備水平看,我國主要商業銀行風險抵禦能力較強,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撥備覆蓋率分別爲225.33%和208.41%;從經營效率看,2021年6月末,美國、歐洲、中國大型銀行ROA分別爲1.07%、0.29%、0.86%,盈利能力保持穩定。

最後,孫天琦建議,要從四方面促進銀行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公司治理相統一,強化董事會和監事會履職運作,建立科學激勵約束機制。二是嚴肅對大股東侵佔、內部人控制、失職瀆職等問題追責問責。三是資產業務迴歸本源,優化資產結構,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四是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做好數據治理和隱私保護,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提高核心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