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作爲我們最熟悉的天體,最近正在變得越來越躁動,平日裏圓潤光潔的太陽表面長出了許多黑色的“小雀斑”——太陽黑子。

11月19日,農曆十月十五,當帶着雀斑的太陽落山之後,一場精彩的月食天文大戲緊接着在夜幕中上演。暮色褪去之後,一輪身披紅紗、腳踩白光的“紅月亮”緩緩從東北方向的地平線上升起。 

2014年10月8日 紫金山天文臺上的帶食月出

本次的“紅月亮”是一次月偏食,北京時間:

14時00分半影食始,月亮開始進入地球半影中,但亮度下降得並不是很大,肉眼難以分辨;

15時18分初虧,月亮開始進入地球本影之中,從東邊緣開始逐漸消失在陰影裏;

17時03分食甚,月亮中心距離地球本影中心最近,月面變成暗紅色,明亮的部分僅剩下一抹;

18時47分復圓,月亮離開地球本影,恢復圓潤;

20時06分半影食終,月亮再次呈現出往日的光亮。

本次月偏食最大本影食分爲0.978,非常接近月全食,包括美洲、北歐、亞洲東部、澳大利亞及太平洋等地區均可見,但我國月出時刻較晚,中東部地區可見食甚後不同程度的帶食月出,去海邊觀賞一輪“海上升紅月”肯定別有一番滋味。

月亮“美眉”的那些事兒

月食,是一種當月球運行進入地球的陰影時,原本可被太陽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陽光照亮,使位於地球的觀測者無法看到平時所看到的月相的天文現象。

月食時,對地球來說,太陽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分別稱爲黃道和白道,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約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時,纔有機會形成一條直線,繼而產生月食。

月全食的過程分爲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

初虧:月球剛接觸地球本影,標誌月食開始。

食既: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的西邊緣內切,月球剛好全部進入地球本影內。

食甚:月球的中心與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東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內切,這時全食階段結束。

復圓:月球的西邊緣與地球本影東邊緣相外切,這時月食全過程結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於食甚時月輪邊緣深入地球本影最遠距離與月球視直經之比。

爲什麼月全食我們看見的月亮是紅色的?

由於地球濃厚的大氣層把紫、藍、綠、黃光都吸收了,只剩下紅色光能夠穿透,並被大氣層折射到月球上,於是在月全食時,我們就能看到地影裏的月球呈現出紅色。

如果月全食期間我們從月球看向地球,會發現地球的周圍有一圈紅橙色的光環,如下圖。

在月食中,月球會穿過地球陰影的兩個區域:一個是半影區域,在那裏直射的陽光會變暗,另一個是本影,地球大氣層折射出更暗的陽光照射在月球上,留下紅色,這在月偏食期間的不同情況下尤爲明顯。

最後就是食甚狀態下的紅色血月了!

有意思的月閃

在2019年1月21日的月全食期間,全世界有超過數十萬觀衆通過觀看直播目睹到了一種極難“捕捉”到的奇觀“月閃”,這次月閃是流星體撞擊月面引起的。

目擊和拍攝到的月面閃光,可能的原因不止一種,排除看錯和儀器問題之後,引發月閃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流星體撞擊(lunar impact flash)。

2019年1月21日的月全食發生幾個小時後,位於西班牙Sevilla的5臺施密特-卡塞格林望遠鏡觀測(月球撞擊探測和分析系統(MIDAS))數據確認了這次月閃的真實性。隨後公佈的報告中確認了這次月閃的進一步細節:發生於協調世界時2019年1月21日4:41:38 UTC,持續時間0.28秒,最亮時達到4.2星等 。

2019年1月21日的月全食發生的月閃 │ 圖源:月球撞擊探測和分析系統(MIDAS)

於是就這樣、猝不及防地,全世界觀衆被迫目睹到了一種極難“捕捉”的奇觀——“月閃”(lunar flash)。

雖然月閃概率很低,但由於月全食期間整個月面光照很低,如果出現月閃會比較容易被捕捉到。那麼馬上來臨的5月26日月全食,我們會不會也在直播中遇見月閃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月壤

2020年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23天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在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號“挖土”及自帶打包回家任務順利完成。此次任務共帶回約1731克月壤樣品。

嫦娥五號在月面的着陸區是月球上規模最大的晚期玄武岩區域之一,其獲取的玄武岩樣品比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月球16號獲取的樣品都要“年輕”。

通過對月壤樣品的分析,可以對科研人員建立的用以估算天體表面年齡的數學模型結果進行校正。此次嫦娥五號帶回的樣品剛好彌補了我們從30億年到十幾億年的月球樣品數據空白。

來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