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編輯 李紅暉)訊,近期,隨着元宇宙的大火,與之密切相關的硬件設備AR眼鏡也成爲了資本爭相押注的關鍵賽道。

近日,AR智能眼鏡公司杭州光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粒科技”)宣佈,已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將用於進一步深化在消費級AR智能眼鏡市場的佈局,深耕光場及全息技術,提升量產交付能力,加快下一代產品上市,拓展商業版圖。

科技巨頭湧入,資本押注AR眼鏡賽道

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但並不是AR眼鏡的元年。早在2012年,作爲首款消費端AR眼鏡Google Glass的正式發佈,AR眼鏡就已成爲了大衆關注的焦點。

此後,科技巨頭們開始紛紛進軍AR眼鏡領域。2016年,微軟發佈面相美國和加拿大開發人員的混合現實智能眼鏡HoloLens,並於2019年上線HoloLens 2。據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稱,蘋果AR眼鏡也即將發佈。除此之外,剛剛更名爲“Meta”的Facebook也在積極佈局AR業務,公開了腕帶式AR感測器。

另外,今年的國內AR眼鏡也進入爆發期。在今年消費電子展上,聯想推出了ThinkReality A3眼鏡。9月中旬,小米發佈了單目光波導 AR 智能眼鏡。在近期的OPPO 2020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也推出了第二代AR眼鏡OPPO AR Glass 2021。另外,還有亮風臺、光粒科技等國內AR眼鏡廠商均相繼推出新產品。

科技巨頭及各大廠商的蜂擁而至,同樣吸引着資本市場的關注。

據《科創板日報》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Magic Leap、亮風臺、Nreal等10家AR眼鏡廠商相繼獲得了新一波融資。值得一提的是,僅本月以來,包括光粒科技的A+輪在內,就有3起規模上億的融資事件。

值得關注的是,據天眼查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11年的美國AR可穿戴設備研發商Magic Leap,已經歷13輪融資,並於今年10月完成5億美元的戰略融資,估值高達20億美元。據悉,該公司曾在2017年年底發佈旗下第一款AR眼鏡產品Magic Leap One。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C端消費級剛性需求不足

事實上,除了元宇宙,5G通信技術的不斷完善也爲AR眼鏡提供了強有力的底層支持,讓AR眼鏡的設計有了突破和創新。

相較於VR眼鏡,AR是通過3D化的方式將數字世界和數字信息呈現出來,比VR眼鏡更輕便,也因此成爲科技巨頭通往元宇宙的敲門磚之一。

但理想美好,現實卻並非如此。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AR市場規模約爲280億元,同比增長75%;預計在2024 年將達2400億元,2021至2024年期間年複合增長率(CAGR)約爲 63.4%。但AR眼鏡因爲沒有達到消費級水平的原因,所以目前出貨量比較少,2020 年全球市場出貨量在40萬臺左右。

AR眼鏡的應用場景主要分爲消費級應用場景和企業級應用場景。消費級應用場景主要爲娛樂、影視、直播、遊戲、購物、旅遊等。企業級應用場景則更加廣泛,包括國防軍事、醫療、工業製造、零售、教育等領域。但據《增強現實(AR)C端應用白皮書》,從當前的市場情況來看,AR眼鏡在C端還處於起步階段。

從各大AR眼鏡廠商來看,即使是鼻祖一樣存在的Google Glass,也因當時技術、生態、價格等因素,最終轉向了企業級市場。定位於消費級的蘋果等巨頭廠商的AR眼鏡也遲遲未見出爐。

消費級AR眼鏡緣何遲遲無法走入大衆視野?

從市場來看,市場滲透率、消費剛性需求等因素讓AR眼鏡成爲了不接地氣的產品。據科創板日報觀察發現,C端市場上的AR眼鏡均價都在4000元以上,且銷量並不如人意,如此前較火的愛普生BT-40也僅有幾十單。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AR眼鏡更多的是“酷炫的電子產品”而非剛需產品,爲此去花上大幾千塊錢,他們並不願意爲此買單。

再從生產鏈來看,AR眼鏡生產鏈範圍複雜,且處在尚未成熟階段。而AR眼鏡在生產鏈上涉及包括芯片、傳感器、硬性元件、顯示屏幕、藍牙無線充電或者有線充電式模塊、電池等高科技元件的創新和設計,因此整個設計加研發工序更加複雜。

另外,電池續航能力、用戶與AR眼鏡的交互技術的稀缺、舒適度和實用性的兼容等都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重重困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