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突破现有行政区分割的影响和制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设好示范区、当好贯彻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标杆?对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未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近日在首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上提出接下来更加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成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建设的成效雏形,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已初步建立,”李逸平表示。

这个成效背后有坚实的数据支撑。上海市政府举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新闻通气会公布了最新的进展:设立于上海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目前已在长三角地区成立19个分中心,建立起了丰富、完善的技术交易网络,三省一市相互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达1.4万项,交易额540多亿元。同时,三省一市共同在上海搭建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幅降低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

目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李逸平首先提到了区域合作,“一个行政区内很容易解决的行政管理问题,一旦扩大到三省一市就面临诸多政策标准不统一、不协调、不对等现象和问题。如何有效突破现有行政区分割的影响和制约,完成区域合作?”

李逸平表示,近年来长三角各地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G60科创走廊,是松江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发改委的推动下从无到有,创新的做的蛮红火的。在深化相关城市间产业集群布局,推动协同创新,推动品牌连续深化合作和产融结合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内如何真正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作用,构建起区域一体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这些还需要从更高层面上更广的领域里去破题和实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面,李逸平提到,“生态绿色和一体化是示范区的初心,目前各方对示范区绿色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总体而言和周边区域相比,示范区经济比值相对比较弱,两区一县(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对发展的诉求也比较高。在示范区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下,如何在不搞过强度开发的前提下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调平衡好发展速度、改革力度、示范强度等等关系,切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以实现中央赋予的两个率先的重大使命,还需要有更多管用好用的思路和举措,有待探索。”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设定的2025年目标,在一体化体制机制方面明确提及: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行政壁垒逐步消除,一体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协同开放达到更高水平。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