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师生交往“动起来”,打球过程中传递情感和价值

南农新晋院士把篮球场变成“第二课堂”

沈其荣教授与南农大2021级新生“以球会科研”。 受访者供图

收到新生同款球衣。 受访者供图

和学生穿同款队服切磋球技,在球场上挑选中意的人才……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不仅风趣幽默,科研上让人羡慕,还是个运动达人、篮球健将。他把篮球场变成了“第二课堂”,与沈其荣教授一起面对面“聊科研,打篮球”成为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每一位新生最期待的事。

沈其荣将农田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变废为宝,用来调控土壤的微生物区系,他风趣地概括自己的科研故事是“一生‘粪’斗”。他不仅把课开在教室里,开在田间地头上,还把篮球场变成育人课堂。他喜欢打篮球,便通过创设“篮球赛里‘打’出的师生共同体”等第二课堂情景育人品牌项目,让师生交往“动起来”。“大学应当是师生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知识的传递,更应当是第二课堂师生间情感和价值的传递。教授不能只埋头于科学研究,更要关注人才培养,篮球场也能成为我们培育‘好苗’的沃土。”他说。

“上了大学还能有机会和教授一起打篮球,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2021级新生尹超告诉记者。

沈其荣团队的青年教师徐志辉和沈老师的结缘就是在球场上。自大三开始,每天早晨5点半,篮球场上便会出现徐志辉的身影,他的坚持和自律被沈其荣看在眼里。一天,沈其荣主动上前,邀请徐志辉加入自己的课题组读研究生。如今,徐志辉已经成长为南农大资环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沈老师特别亲切、平易近人,他与我们一同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比赛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他经常走上篮球场和大家交流,鼓励我们在大学努力攀登。今年我大四了,已经顺利取得保研资格。”南农大资环学院学生孙丹清表示,未来在科研道路上将继续努力,期望能成为像沈其荣一样扎根科研,为了自己的理想默默付出的科研人才!

“我们的研究就是围绕‘有用’和‘有理’,‘有用’是指科研要围绕国家和社会所需,切实破解农业生产上的难题、持续改善土壤、生态和环境;‘有理’就是探究背后的科学问题,揭示为什么有用的机制、机理。”这是沈其荣常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沈其荣与新生开展的“打篮球聊科研”活动不仅吸引着同学们走上篮球场进行体育锻炼,他在课堂上所展现的科研世界和科研精神,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在本科阶段加入团队实验室,进行科研启蒙训练并取得一定成果。沈其荣在篮球场上播撒的“科学初心”的种子逐渐结出硕果。

谈到开展篮球赛的初衷,沈其荣认为人才培养更多需要的是老师们的“主动出击”。“我读大学的时候,深受林敏端老师、裴保义老师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想法很多,就更需要我们主动融入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转换教育方式。科学研究和体育一样,要想成功,不仅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更需要团队合作的集体力量。”在今年的篮球赛上,同学们特地为沈其荣准备了“新生同款”的队服,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沈老师切磋。“这份礼物我很喜欢,感谢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与此同时,沈其荣也将自己课题组多年来研究成果汇编成的论文摘要集回赠给同学们,勉励他们攀登科研高峰。

在沈其荣的带动下,南农大越来越多的教授走进学生当中。一场球赛、一顿午饭、一场运动会……逐渐成为教授们育人的“第二课堂”。对于沈其荣而言,他希望学生和田野中的种子一样,在精心培育下,发新芽结硕果,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时代新人。在他看来,真正的科研是靠兴趣和爱好来驱动的,真正的科学家是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并将这种理论再转化成改造自然界的技术或产品。“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不仅要关注食物足量和安全生产,更要研究和开发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土环境保护的技术与机制。”沈其荣表示,当选院士是新的起点,未来他将带领团队续写新的科研故事。

南报融媒体记者何洁

通讯员许天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