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產的衍生、變化並不會止步於目前虛擬貨幣、NFT、元宇宙中的各類物品,其與現實世界存在天然隔離,又具備一定的互通性,極易成爲不法分子洗錢工具。”

11月26日,央行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苟文均在2021首屆陸家嘴國家金融安全峯會論壇上表示:“應明確虛擬資產的非金融屬性,完善新興虛擬資產的監管政策。”

當前,國際社會對虛擬資產尚無統一定義。苟文均表示,從有關國際金融組織和財政部門、中央銀行的一般共識來看,可以把“虛擬資產”定義爲:除法定貨幣和有真實基礎的金融產品之外的,通過加密技術、分佈式賬戶或類似技術,以數字化形式記錄、存儲、交易、轉移,充當支付媒介或投資標的的一種虛擬化價值載體。

“虛擬資產在滿足一些人的隱私、貨幣信任和財富增值需求的同時,其去中心化、匿名性、無國界的特點,加之跨境支付所面臨的資本管制和反洗錢合規性要求,被廣泛用於勒索、販毒、賭博、洗錢、恐怖融資、逃稅、跨境轉移資金等非法交易活動。”苟文均談到。

苟文均表示,由於虛擬資產、特別是虛擬貨幣對國家貨幣主權、反欺詐、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構成日益嚴重的挑戰,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正在強化虛擬資產監管。

2021年,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發佈《基於風險爲本的虛擬資產和虛擬資產服務商處置更新指引》,指導各成員國完善對虛擬資產的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風險評估要素和方法。

苟文均介紹,目前,已有50多個司法轄區已經或計劃將虛擬資產交易納入監管框架,建立針對虛擬資產服務商的許可或註冊制度,並要求履行可疑交易報告義務;有一些司法轄區將虛擬資產交易作爲非法金融活動而予以禁止。

論壇上,苟文均進一步從資金監測角度對虛擬資產洗錢犯罪的治理提出建議。他提出,虛擬資產監管趨嚴是全球性趨勢。在虛擬資產風險監管與治理上,應着眼於四方面:

第一,明確虛擬資產的非金融屬性,完善新興虛擬資產的監管政策;第二,加強對虛擬資產交易的監測分析,穿透識別虛擬資產交易的實質;第三,加強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建立虛擬資產交易溯源和場景追蹤系統;第四,加強與境外金融情報機構的信息共享與合作,形成打擊利用虛擬資產犯罪的國際合力。

“銀行、支付機構作爲法幣與虛擬資產的兌換環節,應實名認證虛擬資產交易方,提升對虛擬資產可疑交易和資金轉移渠道的識別能力,把關聯性集中的地下錢莊和虛擬平臺OTC商戶作爲監測重點,及時報告可疑交易。”苟文均提出。

對於如何更好地建立虛擬資產交易溯源和場景追蹤系統,苟文均進一步建議,一是廣泛佈設地址探針,應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對與探針地址直接或間接發生交易的賬戶標籤化;二是建立交易場景特徵值模型,從海量交易記錄中通過聚類等技術手段識別不同交易場景;三是在地址標籤化及交易場景特徵聚類基礎上,綜合執法部門、交易平臺、境外金融情報機構等共享信息,還原虛擬賬戶對應的現實主體,對現實身份、虛擬資產賬戶和交易場景進行串聯,使資金監測由虛擬場景拓展至現實場景。

談及反洗錢中心在虛擬資產監管方面下一步的工作計劃,苟文均提到,反洗錢中心將繼續完善虛擬資產洗錢及相關犯罪的風險識別特徵,加強與執法部門的信息共享與協查合作,密切監測地下虛擬貨幣交易活動,穿透識別虛擬資產交易的實質。

“虛擬資產本質上是全球性的,反洗錢中心將繼續深化與境外60家金融情報機構的信息共享與協查合作,通過對虛擬資產交易的溯源和場景追蹤,復原境內外交易的全鏈條,支持執法部門追逃追贓、打擊各類犯罪活動。”苟文均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