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隊醫,集訓,心理師:是什麼成就了EDG?

EDG奪冠並非偶然

這是典型的電子競技體育化、科學化的結果

是什麼成就了EDG?

2021年11月7日,伴隨着第一場冬雪的降下,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EDG在冰島奪得2021《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冠軍的消息,也在整個中文世界的社交網絡刷屏。在年輕人的狂歡之外,很多人也在好奇地詢問:“EDG是誰?”

EDG是中國著名電子競技俱樂部的英文縮寫,其全稱是Edward Gaming,Edward這個詞來自EDG創始人朱一航的英文名。這次EDG代表中國取得的勝利,在《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這個賽場上並不是第一次,2018年的IG戰隊,2019年的FPX戰隊都奪得過這一賽事的總決賽冠軍。但這一次是中國隊第一次與強大的韓國隊對抗奪得了冠軍,這樣的背景使得這一次的冠軍含金量更貨真價實。

隨着遊戲產業和電競行業逐漸規範化、職業化,這些電競少年的勝利已經不是天才和偶然能夠解釋,而歸因於團隊協作和科學訓練。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EDG的勝利,就是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當天賦遇上職業

此次代表EDG奪冠的選手,多數從小就被認爲具有極強的天賦。同時,他們也幸運地生在了一個大衆對電子競技逐步接受的時代。他們普遍生於1998年到2001年之間,不同於那些備受打壓的“80到90後”電競老將,在他們的青春時期,互聯網遊戲產業不斷發展,電子競技行業開始在無序中摸索職業化的規律,這種職業化所形成的商業俱樂部,不僅培養了衆多選手,還開始養活更多的人。

在奪冠比賽中任“上單”位置的李炫君就是一名公認的天才型選手,他生於1998年,老家在廣東江門。他小時候,總有遊戲廳的老闆對李炫君的母親說:不要讓你兒子來打遊戲了,他一個遊戲幣就打通關了,我沒法做生意。

2014年,還在讀初中的李炫君就以“聖槍哥”的外號,以“上單”的位置在《英雄聯盟》圈聲名鵲起,這個外號來源於他在《英雄聯盟》中使用的英雄——聖槍英雄盧錫安。此時,他開始考慮自己是否要做個職業電競選手的問題,並多次向母親提出這個想法。直到那時,他的母親才知道職業電競到底是什麼,一開始自然沒有答應,甚至氣到一度“想把他的腿打斷”。

在EDG奪冠比賽中擔任“打野”位置的湖北襄陽男孩趙禮傑今年剛滿20歲,除了在遊戲中表現出色,他的學習成績也很好,是學校重點培養的種子選手。2013年前後,趙禮傑第一次向家人提出要當職業電競選手,也是第一時間遭到拒絕。但後來,他的媽媽發現,兒子已經開始靠打遊戲掙到了人生中第一筆錢,這令她感到喫驚。

與之同時,整個社會對電子競技的理解也開始發生變化。2013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決定成立電子競技國家隊,參加第四屆亞洲室內和武道運動會。也是在2013年,國內最高水準的《英雄聯盟》賽事——LPL正式誕生,電子競技開始受到矚目。2014年以後,隨着更加便捷的“手機遊戲”的發展,對遊戲和電子競技有興趣的觀衆和粉絲數量大幅增長,也爲電子競技的進一步繁榮打下了基礎。

慢慢地,一些電競種子選手們的家長、老師的觀念開始出現鬆動。2014年,李炫君爭得了家人同意,到上海加入Snake俱樂部,成爲職業電競選手,他開始立下雄心壯志,想給媽媽掙到“養老錢”。升上高中之後的趙禮傑第二次提出要當職業電競選手的想法,並提出兩年內打不出成績,願意申請回到高一重讀。這次,他的家人同意了,他所在的高中也爲他保留了學籍。2019年,趙禮傑加入了次級聯賽中的EDG.Y戰隊,開始了職業生涯。  

成團之路

電子競技是關乎個人天賦、後天訓練的反應速度和團隊協作精神的一項運動,但它想要成爲一門真正的體育項目,需要充分的產業化。年輕、思想開放,手握大把資源的中國“富二代”們,成爲了發展電子競技的天選之人。在大衆眼中,前有帶出IG戰隊的王思聰,如今,EDG創始人、合生創展創始人朱孟依之子朱一航也開始爲大衆所熟知。

2012年,朱一航的朋友邀請他看了一場《英雄聯盟》的比賽,他很快被這一活動所展現的競技性和年輕活力所吸引。2013年9月,朱一航正式組建了EDG。建隊後首先面臨的是人才問題。2014年,曾經代表WE俱樂部取得過中國第一個世界級賽事冠軍的選手阿布,帶着資深選手明凱、捲毛加盟了剛剛成立的EDG。28歲的明凱在電競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是《英雄聯盟》中國地區職業生涯時間最長的選手,其實力和奮鬥精神影響過很多頂尖選手。

2014年,順風順水的EDG在剛剛成立一年時,即取得了多項內外賽事的冠軍,也成功晉級了當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進入八強。但緊接着,EDG的成績被一些粉絲調侃爲“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意思是他們在國內的水平已經是頂尖,但在國際級賽事中總是陰差陽錯打不出頭,在《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最好的成績多年停留在八強。

再怎麼調侃,擁有充足資金、完善管理系統和多位知名實力派選手的EDG,仍然被大家視爲一支“高端隊伍”“潛力股”。那段時間,國內的電競俱樂部發展初具雛形,但整個電競行業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全新的,沒有先例可以借鑑。EDG俱樂部總經理潘逸斌發現,歐美的電競俱樂部多爲傳統體育俱樂部投資,日韓俱樂部和中國的發展路徑也不完全相同,唯一可以借鑑的管理模式,可能就是類似足球、籃球的俱樂部模式。

EDG的管理層在創始之初就將傳統體育俱樂部的模式借鑑過來,決心把俱樂部做成一個具備科學化管理能力的高效機構。在挑選人才方面,除了從其他俱樂部挖掘人才,也會培養自己的青訓體系。此外,EDG還建立了自己的健康管理中心,在高強度的訓練之外,專業體育隊醫和心理醫生的跟隨,能夠保證隊員們的身心健康和恢復調整。

而對於EDG這種規模和名氣較大的俱樂部,能夠做到盈利也是對團隊運營和選手生活穩定的保障。俱樂部總經理潘逸斌曾經公開表示,EDG是目前唯一能夠盈利的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EDG的商業運營模式就是保證經營的多元化,除去贊助之外,其收入來源主要分成5個部分:商業贊助、內容直播點播、賽事分成體系、衍生品收入和選手轉會費用。

EDG也在不斷通過青訓系統以及轉會方式,培養、挖掘屬於自己風格的選手。和李炫君同時期出道的田野也是一名23歲的的“老選手”,他在2015年就加入了EDG,而作爲一名輔助位置的選手,他的性格比較溫和,個人狀態和成績具備極高的穩定性,在隊伍裏是“穩定劑”一般的存在,2019年,田野開始擔任EDG的隊長。2020年12月,“天才選手”李炫君也轉會至EDG,隊伍在新隊員的不斷磨合中逐步前進。

職業精神與人情味

EDG奪冠後,創始人朱一航發佈的慶祝微博裏沒有特地提到哪位參賽的隊員,而是特地感謝了兩組沒有出現在冰島賽場上的人,一是曾經爲EDG當過教練,如今又再做回選手卻沒能前往冰島參賽的老將明凱,二是在冠軍賽中甘願爲EDG當冠軍賽“陪練”的歐洲電子競技俱樂部G2。

這種淳樸的、帶有熱血和江湖情感的表達,也體現在很多電競人的言行中。人們逐漸發現,這種運動不僅僅是屏幕上覆雜的戰鬥世界,選手本身的性格會爲所選擇遊戲中的“英雄們”角色賦予完全不同的能力,有創造力的人會想出完全不同的策略和使用方法,友情、協作甚至犧牲也可以成爲成功的關鍵。這種競技固然有殘酷競爭的一面,同時也充滿了創造力、協作精神和人情味。

在電競隊擔任過分析師、教練、經理等多種職務,也曾帶領中國電競國家隊取得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表演賽冠軍的阿布,對這種人情味體會頗深。在他看來,職業的電子競技更像是一門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運動。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一份關於人和人之間溝通、磨合的工作。在培養和訓練選手的過程中,他必須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瞭解他們,敏銳地注意到選手個人的即時狀態,並不斷進行調試。

在挑選選手時,線上作戰的能力只是第一步,屏幕後面的人是誰甚至更加重要。阿布選拔選手的主要條件包括三項:遊戲天賦,對職業的內在驅動力,再加上一點點“靈性”(思路靈活,有創造性)。如果哪個草根選手能夠打到“國服第一”,被他看中,他必須第一時間約這個人到線下面談,並給他做職業上的測試,以便判斷其是否具備自己所需要的那些職業素質。

此次奪冠後,EDG戰隊選手田野曾透露過他作爲一名電競選手的作息:每天上午11點或者12點起牀,午飯後14點正式訓練開始,內容是跟其他隊伍打訓練賽;17點喫飯,17點至19點進行健康管理和體育鍛煉,19點到22點繼續訓練,有時候會加班到零點,其他時間還有自由排位賽。潘逸斌觀察到,很多選手因爲年輕,對身體狀況滿不在乎,羞於承認自己身體出現問題,此時隊醫們就會主動和選手們溝通他們的身體狀況,或者請中醫幫助他們進行按摩放鬆。

在遊戲這門國際通用語言之下,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不再是障礙。近年來,從電競大國韓國來中國俱樂部的“外援”選手越來越多。代表EDG奪冠的隊員中有兩位來自韓國的選手,其中選手李汭燦從2016年起就在中國訓練,他的實力備受矚目,但從來沒有拿到過冠軍,這也成爲他在中國奮鬥的動力之一。李汭燦的中文很好,說中文時還帶着武漢口音,和他一樣,2020年加入EDG的樸到賢也很快掌握了中文。

如今,包括《英雄聯盟》在內的8個電子競技項目即將在2022年成爲杭州亞運會的正式體育項目。EDG總經理潘逸斌半開玩笑地對《中國新聞週刊》描述:“以前我們小時候打遊戲,媽媽會說,打遊戲能當飯喫嗎?現在我就可以和她說,真的能當飯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