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硬核投研丨大廠造車潮起, 百億級汽車芯片市場誰是最大贏家?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資本研究院 張賽男 實習生夏馨 上海報道 

新能源汽車風頭正盛,大廠紛紛下場造車。

近日,華爲以1.88億元競得東莞松山湖26萬平方米工業用地,產業類型爲智能汽車部件製造。另一頭,小米也在加快汽車業務佈局,啓信寶數據顯示,埃泰克汽車電子(蕪湖)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海南極目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爲股東,後者正是小米的關聯公司。

蘋果公司日前也傳來造車的消息。有媒體透露,蘋果將在2025年推出一款完全自動駕駛的電動汽車,並稱半導體平臺的突破是蘋果此次造車計劃的關鍵。

科技巨頭紛紛入局汽車行業,刺激A股汽車芯片股集體走強。近一週,東財汽車芯片板塊整體漲幅超5%,個股方面,揚傑科技、四維圖新、新潔能等近一月累計漲幅超30%,全志科技、聞泰科技、博通集成等也紛紛大漲。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此前在報告中指出,各大消費電子公司已紛紛佈局新能源汽車賽道,該市場的旺盛需求可見一斑。加之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更進一步帶動汽車半導體需求大幅度增長,市場前景不言而喻。

手機巨頭“下場”造車

蘋果不僅在手機領域引領着風潮,在其他創新技術方面也有着風向標的作用。蘋果造車的消息由來已久,也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從目前的公開消息來看,早在2014年,蘋果就啓動了代號爲“泰坦”的造車計劃,打算推出一款能與特斯拉抗衡的新能源汽車。爲此,蘋果動用了龐大的資金將克萊斯勒、特斯拉、福特等多家公司的動力測試和混合動力系統工程師挖走,組建成了一支有1000位員工的團隊。

然而,蘋果的造車計劃並沒有得到一個好的延續,隨着員工的離職,蘋果不得不暫緩造車,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不過,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日益爆發,蘋果公司也按捺不住。近日有報道稱,蘋果決定不再推遲造車項目,並恢復汽車研發中心,開始處理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所涉及的文件。該報道稱,蘋果公司在其汽車項目上有了重大突破,並將研發重點轉向全自動駕駛技術,目標是在2025年前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通過智慧芽全球專利數據庫檢索可知,蘋果公司在汽車領域已有諸多技術儲備。

截至最新,蘋果公司在全球126個國家/地區中,共有2800餘件汽車領域的專利申請。其中,在專利狀態的分佈上,有效專利近60%,共1600餘件。而在專利類型上,95%以上爲發明專利,展現出了較高的技術創新水平。從專利的整體趨勢看,蘋果公司在該領域內的技術專利申請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近幾年的平均專利申請量約爲227件/年。由於專利公開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因此2020-2021年間的專利申請量未來可能還會有所增加。

進一步來看,蘋果當前在汽車領域的專利佈局主要專注於圖形用戶界面、傳感器、處理器、顯示屏幕、無線通信等技術領域。

而宣稱“不造車”的華爲,將自身定位爲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零部件供應商,並已將智能汽車業務作爲當前佈局重點之一。

據天風證券數據,2020年華爲智能汽車BU部門研發投入超5億美元,2021年擬投入超10億美元,用於智能汽車領域的產品及技術研發。

今年9月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運營官王軍介紹,目前華爲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產品,包括MDC(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激光雷達、鴻蒙車機OS、AR-HUD、多合一動力總成等產品。

小米“造車”的版圖也在持續擴大。除了斥資100億成立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外,近年來,小米還不斷集中投資、收購產業鏈公司,“自研”、“收購”多管齊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公開的小米系智能汽車領域投資超過40起,其中包括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如珠海冠宇、贛鋒鋰業、蜂巢能源、中航鋰電;超過20家智能駕駛相關企業,包括雷達供應商禾賽科技、幾何夥伴,自動駕駛相關方案縱目科技和愛泊車等,以及半導體制造商如比亞迪半導體、易兆微電子等。

不難發現,造車門檻正在降低,科技公司相繼開啓跨界合作。市場普遍認爲,手機巨頭軟硬件積累紮實,對汽車電子而言是“降維打擊”,有望成爲未來智能汽車軟硬件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汽車芯片鏖戰開啓

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日前在廣州車展開幕式上表示,汽車電動化帶來百年未有的大變革,產業供應鏈體系發生重構。在半導體領域,電動車對半導體的需求相較傳統車對半導體的需求增加5-10倍。但是因爲“缺芯”,全球大約700萬左右電動車沒有生產。電動車是上半場,智能車是下半場,智能車對半導體的需求更大。

根據Gartner預測的數據,2024年單輛汽車中的半導體價值有望超過1000美元,中國2025年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600-700萬輛,經測算中國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達到62.8億-73.2億美元。汽車半導體包含功率、控制芯片、傳感器等。

MCU(微控制單元)類最常見,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都會使用,比如動力總成、ESP(車身控制)、信息娛樂、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發動機控制單元(ECU)、雨刷、車窗、電動座椅、空調等控制單元。

據相關研究,在傳統燃油車中,MCU價值佔比最高,達到23%;其次爲功率半導體,達到21%;傳感器排名第三,佔比爲13%。

而在純電動汽車中,由於動力系統由內燃機過渡爲電驅動系統,傳統機械結構的動力系統被電動機和電控系統取代,其中電控系統需要大量的逆變器,對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產生了大量需求,推動了功率半導體在純電動車的價值佔比大幅提升至55%,MCU和傳感器價值佔比分別爲11%和7%。

先來看控制芯片,MCU可以分爲消費級、工業級、車規級和軍工級四個大類,技術難度與要求依次增加。與消費級MCU比較,車規級MCU對產品的可靠性、一致性、穩定性與工作溫度範圍等都要求更高。

正因爲車規級芯片的技術難度更高,在缺芯潮中,汽車行業纔會成爲重災區。而國內車規級MCU廠商少之又少,又加劇了國內汽車芯片的稀缺。

中國MCU市場份額佔比最高的爲瑞薩,達17%。其中,MCU廠商主要是外資企業,如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恩智浦、英飛凌等,國內廠商佔比較少,以兆易創新、士蘭微爲代表。

IGBT廣泛應用於電動車、光伏、工控等領域。在電動車領域,應用在電控、空調與熱管理、充電系統三大主要場景。與車規級MCU產品類似,我國IGBT市場長期被英飛凌等歐日廠商主導,2020年時自給率不足20%。

根據產業調研,本土廠商IGBT廠商中具備已通過車廠認證並實現大規模出貨包括比亞迪半導體、斯達半導、時代電氣、士蘭微等。此外新潔能、揚傑科技、聞泰科技等廠商也正積極佈局。

在汽車傳感器方面,自動駕駛的加速滲透是推動其需求增長的關鍵。當前主流傳感器主要包括毫米波雷達、車載攝像頭以及超聲波雷達。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有攝像頭鏡頭企業舜宇光學科技、聯創電子,CMOS傳感器企業韋爾股份等。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爲,從上述三大類汽車芯片在新能源汽車中的需求以及國產化率水平看,IGBT和MCU的市場空間或更被看好。

IGBT兩大龍頭崛起

在MCU領域,兆易創新佔據當之無愧的龍頭地位。

兆易創新三季報顯示,1-9月公司MCU產品收入15.91億元,同比增長222.03%,MCU佔收入比重快速提升,由2021上半年的21.89%提升至25.14%。公司產品主要爲32位通用MCU,應用領域廣泛。此外,公司首顆面向通用車身市場的MCU產品已流片,預計年底送樣客戶測試,2022年中實現量產。物聯網和汽車智能化的發展對MCU需求大幅提升,預計MCU供給緊張在短期內仍將維持。

實際上,相比MCU,IGBT受關注度更高。2020年下半年以來,由於海外IGBT廠商存在漲價且交期拉長的現象,下游客戶爲保障供應鏈穩定,積極導入本土供應鏈廠商,市場普遍認爲,中國本土IGBT廠商正迎來機遇窗口期。

而在該領域,目前最受市場關注,或者說風頭最盛的兩家公司是斯達半導、比亞迪半導體。

其中,斯達半導的35億元定增於日前落地,受到各大機構熱捧,募集資金將用於高壓特色工藝功率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SiC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功率半導體模塊生產線自動化改造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今年三季報顯示,斯達半導實現主營收入11.97億元,同比上升79.11%;歸母淨利潤2.67億元,同比上升98.71%;其中第三季度主營收入4.78億元,同比上升89.85%;單季度歸母淨利潤1.13億元,同比上升110.54%。上半年,IGBT模塊的銷售收入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 95%以上,是公司的主要產品。

目前,斯達半導生產的應用於主電機控制器的車規級IGBT模塊開始持續放量,下半年配套數量進一步增加。此外,1200V IGBT芯片在12英寸產線已實現大批量生產,車規級SGTMOSFET也開始小批量供貨。

比亞迪半導體的上市進程在加快,於近日提交了創業板上市申請,計劃募集28.9億元投入新型功率半導體芯片產業化及升級項目、功率半導體和智能控制器件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就產品而言,比亞迪半導體廣泛佈局功率半導體、控制類芯片(MCU)、傳感器(CIS、指紋傳感器等)、光電半導體(照明LED)等業務,但IGBT還是重頭戲。

根據Omdia的統計,以2019年IGBT模塊銷售額計算,比亞迪半導體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電機驅動控制器用IGBT模塊全球廠商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英飛凌,市場佔有率19%,在國內廠商中排名第一,2020年比亞迪半導體在該領域繼續保持全球廠商排名第二、國內廠商排名第一的領先地位。

伴隨着比亞迪半導體分拆上市,市場對其出貨能力的提升也有了更高預期,兩家公司在IGBT領域成爲最有力的競爭者。

(作者:張賽男,實習生夏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