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繡錯、縫線粗糙!“加拿大鵝”拒不退貨惹衆怒

最近幾個月,進口高檔羽絨服品牌“加拿大鵝”,屢屢衝上微博熱搜。不久前,加拿大鵝因爲虛假廣告宣傳,被上海黃浦區市場監管部門罰款45萬元,然後又因爲售賣價格高達千元卻沒有防疫效果的口罩,被輿論質疑在“收割智商稅”。這兩天,“加拿大鵝”再次衝上熱搜第一,這次是因爲退貨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10月27日,上海的賈女士反映,她花費了11400元,在上海國金中心“加拿大鵝”專門店購買了一件羽絨服。回到家中她才發現,這件“加拿大鵝”的商標竟然繡錯了:中心太陽處多繡了一根弧線。

不僅如此,羽絨服縫線也很粗糙,掛着許多長長短短的線頭,衣服口袋內布料邊緣沒有包邊,有脫線現象,面料也有陣陣刺鼻的味道。一萬多塊錢的羽絨服,質量竟然差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賈女士想退了這件羽絨服,結果退貨過程卻非常艱難。原來,在賈女士購買羽絨服的那一天,店員讓她在一張抬頭爲《更換條款》的紙上籤了名。這份《更換條款》上寫明:除非相關法律另有規定,所有中國大陸地區專門店售賣的貨品均不得退款。如果不簽名,消費者就不能買走衣服。正是這個條款硬生生堵住了賈女士的維權之路。

第二天,賈女士向門店店長投訴,店長卻說自己“沒有權力退貨,需要總公司層面來解決。”賈女士又問店長要總公司電話,店長回覆沒有辦法提供,讓她自己去查,並表示賈女士如果能給公司提供衣服不合格的檢測報告,纔有可能退貨。

於是,賈女士就將衣服的細節照片等憑證,通過郵件的形式,發給加拿大鵝的官方檢測中心郵箱。但隨後,總公司在回信中告知,加拿大鵝方面不再通過照片提供產品認證。這下,事情徹底陷入了僵局。

那麼加拿大鵝在其他城市的門店,是否也不允許退貨呢?新京報記者致電加拿大鵝北京三里屯店,店員表示,正常實體店鋪出售貨品不能退,14天之內可以換貨一次,如果是在線上網店購買,可以7天無理由退貨。隨後記者還致電該品牌重慶快閃店,對方表示,所有中國大陸地區專門店售賣的貨品均不得退貨,這是中國區通用的條款。

然而,記者在加拿大鵝官方網站搜索時發現,其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地區均有30天退貨政策。顯然,加拿大鵝是一邊喫着中國市場的飯,一邊對中國消費者搞雙標、玩歧視,這不僅是喫相難看,更是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違法行爲。

這件事兒在網上炸了鍋,相關話題在微博上獲得了超過4億的閱讀量。不少網友紛紛質疑,花了上萬元買了殘次品,加拿大鵝憑什麼不給退?憑什麼對中國消費者另眼相看?還有人認爲,不能退貨,這不是妥妥的霸王條款嗎? 也有網友說,買的不是加拿大鵝,而是加拿大訛,訛人的訛。

“加拿大鵝”被約談 如此雙標當心只剩“一地鵝毛”

事情也引發了相關部門的關注。12月1日上午,上海市消保委就消費者所關心的,加拿大鵝專門店的《更換條款》的公平性合理性問題,專門約談了加拿大鵝公司。昨天下午,加拿大鵝派一人前來遞交說明函。不過,這份說明裏只是介紹7天無理由退換貨政策,並沒有提到在中國大陸門店執行的退換貨政策,爲何與其他地方不一致。上海市消保委對這份說明表示不滿意,下週還將約談加拿大鵝公司。另外,昨天中國消費者協會就此事發表觀點:任何品牌在消費者面前都沒有特權。

這場維權風波鬧得沸沸揚揚的。據消費者賈女士反映,12月1日晚上,她終於收到了來自加拿大鵝總部的郵件,對方表示同意給她退貨。而令人無語的是,第二天下午,她去門店退貨時,店長表示沒有接到退貨通知,還需要跟公司進一步覈實,經過半小時的等待後,終於退了貨。這哪是買羽絨服啊,簡直是買氣受!

事件在資本市場也在發酵,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受退貨風波影響,加拿大鵝股價持續大跌,10天市值蒸發84億元。回顧加拿大鵝的發家史,它源自於於1957年多倫多的一個小倉庫,是當地的一個家族企業,當初它免費把羽絨服送給劇組和影視明星,以此來吸引眼球。真正讓加拿大鵝“起飛”的是中國大陸市場。然而,它卻對中國消費者耍心眼玩“雙標”,一邊喫你的飯,一邊砸你的鍋,這種做法,難免會落個“一地鵝毛”的下場。

那些對中國消費者曾經“另眼相看”的洋品牌

事實上,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的海外品牌,還不止加拿大鵝一家。我們舉個例子來說,2016年9月2日,三星宣佈因電池爆炸問題在全球召回約250萬臺Note7手機。然而,就在前一天,三星在中國啓動國行版Note7的發售,該版本手機不在召回之列。這種“世界級”的區別對待,引發了中國用戶的強烈不滿。中國質檢總局對三星公司進行了約談。三星表示召回中國內地受影響的Note7手機,但僅僅是2016年7月20日至8月5日期間製造的部分手機,數量不足2000臺。

對於召回的“雙重標準”,三星極力否認有地域歧視,認爲國行版Note7不存在安全問題,可以放心使用。但在這期間,中國發生了多起該款手機自燃或爆炸的事故。事件發酵到10月11日,三星才宣佈召回在中國內地銷售的全部Note7手機。

無獨有偶,2016年,宜家“奪命抽屜櫃”問題引發輿論關注。這款抽屜櫃由於存在翻倒的風險,造成多名兒童失去生命。於是當年6月,宜家就因爲安全隱患宣佈在北美召回3500萬件涉事的馬爾姆系列儲物櫃和梳妝檯,但是並未涉及中國。這事兒引發網友衆怒。直到中國質檢總局約談和深圳消委會介入後,宜家才宣佈召回中國市場1999年至2016年期間銷售的馬爾姆等系列抽屜櫃,向公衆道歉並提供相應的賠償。

除了在售後服務上存在“雙重標準”,部分跨國企業甚至還將在華銷售的產品偷工減料,銷售所謂的“中國特供產品”。比如說,今年8月,夢龍雪糕因用料中外標準不一,遭到不少網友聲討和抵制。央視財經報道稱,聯合利華全球副總裁曾錫文在接受採訪時,承認夢龍在歐洲用的是濃縮奶,在中國用的是奶粉。

再比如說,著名運動品牌耐克曾經就因“偷工減料”,出現在2017年央視“3·15”晚會上。當時,耐克的一款籃球鞋,在海內外市場的宣傳中均號稱有氣墊。不過,有中國消費者割開在中國的門店購買的球鞋後,發現耐克宣傳的氣墊並不存在。事情被曝光後,耐克向消費者道歉,並承諾“退一賠三”。

跨國公司搞“小動作” 監管部門要“亮劍”

多年來,某些跨國企業,有意無意的漠視中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好像僅靠品牌光環就能搞定一切,事實證明:它們想錯了!挑戰中國消費者的底線,相當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消費者不當冤大頭!對於這種傲嬌的跨國企業,相關部門必須動點真格的,讓它們對中國的法律,中國的市場產生敬畏之心,讓它們真正知道疼了,纔會認清現實,認真反思。

圖文來源:新聞晨報、新京報、央視財經、每日經濟新聞、消費者報道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