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仁伟:对“取消中国出口产品普惠制待遇”的解读不必过于负面

来源:国际金融报

近日,关于“32国取消中国出口产品普惠制待遇”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对其表示担忧,认为这是部分国家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做出的压制举动。

对此,12月3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黄仁伟向记者表示,“对于这个消息,我发现最近流传着一些比较负面的观点,我认为大可不必。”

其实,早在今年10月底,中国海关总署就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12月1日起,对输往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列支敦士登等32个已不再给予中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国家的货物,海关不再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所提到的国家几年前就已取消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目前,全球只有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3国给予中国出口商品普惠制待遇。

据悉,普惠制是发达国家(给惠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受惠国)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的一种单向的优惠关税甚至零关税的准入制度,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获得了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

黄仁伟表示,“过去我们享受普惠制待遇实际上是WTO(世界贸易组织)中给发展中国家的待遇,现在,中国还算不算发展中国家?能否继续享受普惠制待遇?各国看法不一样。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太快了,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我们出口产品的总量、质量、结构方面都超过了大部分国家。”

记者了解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先后有40个国家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人均GDP不到一千美元,而现在人均GDP超一万美元。“我国享受普惠制待遇的时间也不短了,这期间普惠制对我国贸易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发展结构的提升,普惠制待遇终将过去。”黄仁伟说。

此外,近日也有诸多专家向媒体表示,普惠制不是永恒的,中国的出口企业已摆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现今的“中国制造”是靠产品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