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仁偉:對“取消中國出口產品普惠制待遇”的解讀不必過於負面

來源:國際金融報

近日,關於“32國取消中國出口產品普惠制待遇”的消息引發熱議,不少網友對其表示擔憂,認爲這是部分國家對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做出的壓制舉動。

對此,12月3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專門採訪了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黃仁偉向記者表示,“對於這個消息,我發現最近流傳着一些比較負面的觀點,我認爲大可不必。”

其實,早在今年10月底,中國海關總署就發佈公告稱,自2021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列支敦士登等32個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所提到的國家幾年前就已取消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目前,全球只有挪威、新西蘭、澳大利亞3國給予中國出口商品普惠制待遇。

據悉,普惠制是發達國家(給惠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受惠國)出口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的一種單向的優惠關稅甚至零關稅的准入制度,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獲得了多邊、穩定、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同時作爲發展中國家獲得了普惠制等特殊優惠待遇。

黃仁偉表示,“過去我們享受普惠制待遇實際上是WTO(世界貿易組織)中給發展中國家的待遇,現在,中國還算不算發展中國家?能否繼續享受普惠制待遇?各國看法不一樣。因爲中國改革開放後發展太快了,現在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我們出口產品的總量、質量、結構方面都超過了大部分國家。”

記者瞭解到,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人均GDP不到一千美元,而現在人均GDP超一萬美元。“我國享受普惠制待遇的時間也不短了,這期間普惠制對我國貿易發展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促進作用,但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發展結構的提升,普惠制待遇終將過去。”黃仁偉說。

此外,近日也有諸多專家向媒體表示,普惠制不是永恆的,中國的出口企業已擺脫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現今的“中國製造”是靠產品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立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