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臺軍自造的4000噸的海巡艦遲遲沒有推進,有臺灣智庫爆料稱,由於面對“2027威脅節點”,臺軍打算延宕大型護衛艦的建造計劃,改爲建造8艘1400噸級裝備大量反艦導彈的“輕型護衛艦”,以增強戰力。

據臺灣聯合新聞12月5日報道,臺海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梅復興日前發佈文章披露,在臺灣立法機構“安全委員會”主導下,臺灣海軍將暫時擱置4500噸級的新一代護衛艦建造計劃,並建造2000至2500噸級的輕型巡防艦8艘以“取而代之”。

梅復興稱,臺軍此舉的目的,是爲了應對“2027年的威脅窗口”。對此,臺灣海軍沒有否認,但表示各項方案均會審慎評估。

梅復興4日在一篇專題報道中透露稱,近來臺灣島內造船業已開始流傳一則消息:臺灣海軍準備將原先計劃建造的4500噸級的巡防艦暫時擱置,並計劃修改設計構型。於此同時,臺軍將先行建造2000至2500噸級的輕型護衛艦(臺稱輕型巡防艦 corvette/light frigate)八艘,以快速形成即戰力,來因應“2027年的威脅窗口”。

此前,臺灣海軍“參謀長”蔣正國12月3日在臺灣立法機構證實,代號“震海專案”的新一代導彈護衛艦原型艦,整個建造計劃可能往後挪,構型也可能改變。

梅復興指出,這次建造計劃並非是臺灣海軍主導,而是某位曾任軍職的現任立法機構“安全委員會”委員所提議,後經正式提報後,獲得高層覈准同意,裁示優先執行。第一艘“輕型護衛艦”將於2023年開工建造,以趕上所謂的“2027節點”。

這種2000餘噸級的新輕型護衛艦,在概念上,其主要任務功能是反封鎖、護航、爲“塔江”、“沱江”級巡邏艦提供指揮管制與近程防空掩護等。同時,該艦還有一定的自持航行能力,滿足在臺海周邊、乃至南海南沙等地區執行巡航、反制灰色地帶威脅等任務需要。據稱,目前新的2000噸級輕型護衛艦計劃分爲防空與反潛二種構型,各建造四艘。

梅復興表示,新型艦的概念設計是成熟的,然而,如果臺灣海軍要在2023年就開始建造這種輕型護衛艦,臺海軍不僅必須在短期內完成建案計劃的大幅修訂、合約設計以及招標工作,照理說在時間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海軍之前就曾有過2000噸級新一代“二級艦”的規劃。因此,這也不是不可能。

對於梅復興的“爆料”,臺灣海軍司令部沒有正式回應,但他表示,因應敵情威脅,臺灣海軍均會審慎評估所有對提升制海作戰能力之方案。

臺灣海軍“震海計劃”,又稱新一代導彈巡防艦,是臺灣海軍計劃的十二項造艦計劃項目之一,原定2018年開工建造一艘原型艦,建造期2至3年,後續建造5艘,取代臺灣海軍老舊的“諾福克”級護衛艦(濟陽級巡防艦)、“佩裏”級護衛艦(成功級巡防艦)、“拉法葉”級護衛艦(康定級巡防艦),成爲臺灣海軍作戰艦艇的核心力量。

臺軍原計劃在這艘4500噸的護衛艦上裝備包含相控陣雷達的“宙斯盾”系統、垂直髮射裝置和“雄風-3”反艦導彈,但由於該艦重要的子系統——臺灣仿製美製MK41垂直髮射系統“迅聯計劃”進度落後,“震海計劃”的造艦計劃不斷延宕。

此前,在2018年高雄海事展,臺灣海軍還曾展出臺灣“中科院”與臺船合作發展的1400噸級“輕型巡防艦”概念設計。該艦採用隱身設計,艦上裝備8枚“雄風2型”反艦導彈和16枚“海劍2”防空導彈,火力強大相較噸位較爲強大,裝備探測範圍50海里的對空中程雷達,噸位在1500噸左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