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關注中美“民主之爭”:美國開峯會暴露“霸道思維”,中國講民主展示“自信”“底氣”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少數國家以同我即對、非我即錯的霸道思維,把其他民主形式視爲不民主甚至進行排斥打壓,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所謂‘世界民主國家’這個概念,是少數國家炮製的一個僞命題”“講民主中國是有自信的,也是有底氣的”……在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發佈會上,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作出一系列鏗鏘有力的表態。緊接着,中國外交部5日發佈《美國民主情況》報告,以1.5萬字的篇幅,揭露美國民主實踐亂象及其對外輸出民主的危害。“在美國舉辦‘民主峯會’前,中國想要爭奪民主話語權”,一些外媒如是評論,試圖渲染中國的“進攻性”。然而,真正在搞對抗的其實是美國。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學者表示,美國召開所謂“民主峯會”完全與民主無關,爲了實現自己的霸權私利,它不惜將國際關係意識形態化。對於這場即將在9日至10日粉墨登場的所謂“民主峯會”,國際社會的質疑聲依舊此起彼伏。俄羅斯外交部嘲諷美國在民主和自由方面的聲譽“遠非理想”,稱其“在僞善的思想下,試圖再次分裂國際社會”。

外媒:中方“火力全開”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日報道,《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指出,中國發展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參與實踐,並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各方面都體現人民意願、聽到人民聲音,而“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後就被冷落”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在“民主是多樣的”這一小標題下,BBC稱,中國還着力表達民主的多樣性,強調實現民主的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以自己的尺度評判他國,甚至迫使他國照搬自己的政治制度、民主模式,這是反民主的,是不得人心的,是註定要失敗的”。

被外媒討論最多的是中國官員回答關於“中美正在陷入一場圍繞着民主話語權之爭”問題時的表態。在發佈會上提出這一問題的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徐麟點名批評美國舉辦所謂“民主峯會”將是“人類民主發展史上的笑話,註定是不得人心的”,其實質是“以民主爲幌子,對與其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模式不同的國家進行打壓遏制”。報道說,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也對美式民主“火力全開”,批評美國長期自稱世界“民主樣板”,但疫情卻暴露其民主制度的種種弊端,政治極化嚴重、政黨紛爭不止等導致疫情防控不力,“這樣的民主,帶給選民的不是幸福而是災難”。

中國外交部5日發佈中英文版本《美國民主情況》報告同樣引發廣泛關注。新加坡《海峽時報》引述報告的內容說,隨着時間推移,美國的民主制度逐漸異化和蛻變,已經越來越背離民主制度的內核和制度設計的初衷。《聯合早報》稱,這份全文約1.5萬字的報告將美國國會山暴力事件、種族歧視、疫情在美國失控等問題總結爲“民主實踐亂象”,同時以“阿拉伯之春”等事件爲例,批評美國政府將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價值理念強加於人,推行“民主改造”,策劃“顏色革命”,肆意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顛覆他國政權,造成災難性後果。

“這份報告的特點之一是比較客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它完整地揭示了現在美國民主的問題,但沒有徹底否認其在一定歷史階段中發揮過積極作用。另外一個特點是比較專業和平衡,大量引用數據以及包括美國專家在內的學者和專業智庫的觀點。

中國“絕對不是要去壟斷民主的標準”

外媒報道《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時,紛紛強調其發佈的時間在美國召開所謂“民主峯會”的前夕。“美國之音”聲稱,“北京向美式民主發起新一輪攻擊”,BBC評論說,中國在與美國“爭奪話語權”,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宣稱,“北京使出渾身解數對陣”。

這些媒體列舉道:11月27日,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和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阿納託利·安東諾夫共同撰文稱,美國的“民主峯會”充滿冷戰思維;本月2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中外學者談民主”高端對話會上表示,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民主國家;白皮書發佈前一天,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同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通電話時指出:“很多國家都認爲,美國已經沒有資格給別國出試題、定標準,也沒有權利要求別國只能效仿美式民主。”

“在世界性的政治議題辯論中,中國往往處在相對沉默的一方。”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呂祥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不主張輸出政治制度,但在受到一些策略性宣傳攻勢時,應該闡明我們的政治架構如何運行,“向外界不太瞭解中國的人介紹我們的民主建設過程和成果”。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樊鵬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中方近日一系列舉措的目的是:撥雲見日向世界呈現什麼是真民主;揭露美國的“民主燈塔”就快熄火;闡明中國的民主實踐。

針對外界議論中國在“爭奪”話語權,樊鵬強調,從中國的視角出發,根本不存在占主導地位的民主話語權,也就沒有所謂“爭奪”之說,“我們反對的就是用民主的一個模式去替代多樣化制度形態”。他認爲,“只能說是民主的觀念或者制度具有一定競爭性”,中國仍然“以破爲主”,同時將自己“立”起來,“絕對不是要去壟斷民主的標準”。

美國的種種行爲“都將是徒勞的”

拜登主持召開的線上“民主峯會”將於9日至10日舉行。“美國之音”5日稱,來自110個國家和地區的 “政府、公民社會和商界的領導人”將共同出席會議。在美國國務院網站上,邀請對象被稱爲“參加者”,名單中包括“臺灣”。

自美國政府宣佈舉辦這一峯會,反對和批評聲就一直沒有停過。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報道,俄外交部本月初發表聲明說,這個“奇怪活動”的組織者和愛好者宣稱,它們在全球促進民主和人權方面發揮着領導作用。然而,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確保國內以及國際舞臺上的民主權利與自由方面的記錄和聲譽,說得客氣點,遠非理想,“在輸出民主之前,我們敦促美國首先解決其國內懸而未決的問題”。

與俄羅斯一樣,新加坡也不在美國“民主峯會”邀請名單之列。“令人極其失望”,當地媒體《今日報》5日刊文說,新加坡遭冷落令人懷疑,美國政府所謂的民主標準到底是什麼。儘管新加坡的相關制度也有缺陷,然而該國投票率經常達到95%左右,從未遭受過有關選舉欺詐的指控。“被邀請的參加者,甚至美國自己,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嗎?”

對於臺灣被邀請,島內“中時電子報”4日評論稱,“已墮落爲獨裁退步黨的民進黨”參加“民主峯會”是對民主巨大的諷刺,更不用說美國自己的民主也“千瘡百孔”。文章嘲諷道,一個自詡“民主優等生”,另一個標榜“民主陣營的領袖”,實則是“民主的難兄難弟”,真正的共同語言只有“反中”,“民主峯會”能開出什麼果實,也就可想而知了。

質疑聲不僅來自美國外部。“當你自己的民主正在消亡時,如何舉辦民主峯會?”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近日刊文稱,“美國必須正視自身民主嚴重惡化的現狀,民主標準應該適用於每一個人,而不僅僅是強者用來教訓弱者的詞彙。”

“美國的民主模式假定將爲每個人帶來最好的結果,但實際上被金錢嚴重扭曲了,”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肯尼思·哈蒙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西方國家,政客們公開互相爭鬥、爾虞我詐,試圖展示自己的強大,將政治變成戰場。然而,政黨競爭意味着最終沒有人爲政府的行爲負責——執政黨總能將問題歸咎於反對黨,而後者上臺後,又可以將問題歸咎於前任政府。”

“華盛頓召開‘民主峯會’反映其自身實力和影響力的下降,”樊鵬說,美國無法給世界展現更堅定的民主操守、提供道德標準,也無法帶來有助於全球安全穩定的公共產品,因此它只能寄希望於站在所謂道義制高點去拉攏一些國家跟着它走,同時借用意識形態化的方式,試圖污名化它在意的對手。

“所有這些努力都將是徒勞的。”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戰略研究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達紐克對“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說,這樣的會議無法停止美國全球影響力下降的進程,無論它做什麼,包括中俄在內的國家的發展都無法被阻止,“新的力量中心正在與美國競爭,他們需要接受這一點,而不是固守失去的領導權”。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郝爽言 徐可越 張常悅 柳玉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