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來到大渡河:滾滾急流中開闢紅軍勝利場

■中國軍網記者 趙鐳餉

  這裏是安順場。

  當無人機緩緩飛向天空,大渡河兩岸羣山盡收眼底,岸邊青磚灰瓦錯落有致,唯一的喧囂就是十幾米開外的大渡河水。不經意間,小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記者不由得嘆息這一天的外景拍攝又要被迫中斷。

  當我們把時間撥回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紅1師1團1營營長孫繼先和他帶領的十七名勇士哪裏管得上天氣如何,他們只是握緊手中的武器,準備去和洶湧的河水、對岸虎視眈眈的敵人展開一場殊死搏鬥!

  “一舉強渡勝,三軍大步前。”強渡大渡河之戰成爲後人傳誦的經典戰鬥,十八勇士的名字更是銘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

  查閱相關史料,記者卻發現,在1935年5月26日的一份紅軍油印小報上,赫然寫着“十七個渡河的英雄”。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爲什麼少了一個人,這一個人又是誰呢?

  回到北京,我們見到了孫繼先將軍的兒子孫東寧,他爲我們解開了疑惑。

  孫東寧回憶起,父親常常會給孩子們講述“強渡大渡河”的故事,講到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覆滅、講到大渡河的天險、講到當時紅軍所處的絕境……最後,由於部隊只找到一條船,且船內空間狹小,他們一行十八人只得分爲兩批,如此才能渡河。

  在楊得志上將撰寫的《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中也明確地提到:“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的事蹟將與其他光榮的革命史蹟一起,永遠被人記入革命史冊。”

尋訪革命戰場鐵血忠魂丨大渡河:滾滾急流中屹立着前進的先鋒

大渡河航拍畫面。中國軍網記者趙鐳餉 攝

  後來,孫東寧聽到外界報道“十七勇士”的時候也感到疑惑——如果按父親所述,渡河的應該是十八個人,他也曾追問父親,這第十八名勇士究竟是誰?

  “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很多同志犧牲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如果再去爭什麼‘勇士’,我感到很羞恥。”孫繼先的一番話讓孫東寧明白,原來,作爲強渡大渡河戰鬥指揮員的孫繼先並沒有把自己算在勇士之內。

  光而不耀,功成不居。記者敬佩革命前輩衝鋒陷陣的視死如歸,更敬佩他們居功不自傲的這份淡泊與寧靜。其實,強渡大渡河這場戰鬥中的勇士又何止率先乘舟渡河的十八個人,他們身後站立着千千萬萬“只要黨組織一聲召喚,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生命去贏得勝利”的紅軍戰士。鐵流二萬五千裏,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人民的功臣,都是國家的脊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在新的征程上,我們還有許多新時期的“大渡河”需要跨越,也會面臨着更多新的挑戰。在前行道路上面臨困難而茫然無措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什麼,不妨想想那些上陣殺敵的革命先烈,不妨想想那些爲祖國貢獻了一生卻不求功名的老前輩們。這樣,我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原標題:尋訪革命戰場鐵血忠魂丨大渡河:滾滾急流中屹立着前進的先鋒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